鲟鱼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生殖发育与细胞工程研究团队通过对施氏鲟雌雄群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以及比较分析,筛选到施氏鲟雌性性别特异性DNA片段,并通过引物设计和群体验证,表明所获得的雌性性别特异性DNA分子标记在鲟科鱼类中具有通用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在国际期刊《Genomics》(2021年影响因子为5.736)发表。鲟鱼个体大
Nature:原始生殖细胞的抑制性基因调控具有性别特异性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注定成为卵子或精子的胚胎生殖细胞依赖于不同的抑制性基因调控方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2月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ex-specific chromatin remodelling safeguards t
研究揭示性别对放牧牦牛脂肪沉积调控机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放牧母牦牛相比放牧公牦牛具有更强的脂肪沉积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和发育生物学进展杂志(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上。性别是影响家畜脂肪沉积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人员以放牧公、母牦牛为材料,测定了脂肪量,分析
科学家找到细胞成癌关键,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细胞命运
经典理论认为,癌症是由于人体内DNA突变的不断累积造成的,只要激活原癌基因、失活抑癌基因,癌症就发生了。但是,同样的突变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致癌,也可能不致癌。例如,构成痣的细胞就存在BRAF基因突变,该突变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黑色素瘤,但是绝大多数的痣永远也不会癌变。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近日,由来自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
TLR或NOD受体信号通过mTOR和miR-155驱动的不同机制影响单核细胞命运决定
单核细胞被迅速招募到炎症组织中,在那里它们分化为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mo-mac)或树突状细胞(mo-dc)。
Nat Commun:大脑的特定回路或能帮助解释人类在酗酒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来自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能作为狂欢式饮酒“刹车”的大脑回路或能帮助解释男性和女性在对酒精使用障碍易感性方面的差异。
研究报道性别和年龄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血液中最丰富的白细胞,在先天免疫反应中构成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寿命较短,一旦进入到血液,细胞寿命仅为为10 - 18小时,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机体衰老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的影响,以及性别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差异,科学家仍然所知甚少。近期,美国科学家揭示了性别和年龄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
Nature:利用人工智能有望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更好的癌症治疗决定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模型,可以区分致命的前列腺癌和那些不太可能导致症状或死亡的前列腺癌的基因组特征。它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是否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对治疗变得更具抵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