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Adv:微型机器人帮助重建神经网络
近日,来自韩国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种微型机器人,它们可以充当大鼠神经细胞网络之间的桥梁。该小组在《Science Advanc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描述了他们的微型机器人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它们在神经网络之间充当桥梁构建者的能力。
聚集诱导发光纳米仿生机器人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蔡林涛、副研究员张鹏飞、研究员龚萍、博士邓冠军等,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学教授陈华杰合作,研发出一种基于聚集发光元件的AIE纳米仿生机器人系统,用于血脑屏障穿越及脑胶质瘤靶向诊疗。相关论文以Natural-Killer-Cell-Inspired Nano
远程超声机器人超声技术研讨会,院企携手并肩共促超声创新发展
2020年9月5日,由上海超声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超声医学研究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主办,华大智造云影协办的《超声创新技术研讨会-远程超声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在上海十院顺利举办。上海十院王威琪院士、上海医学会超声分会主委、华大集团副总裁杨爽等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王威琪院士表示,远程超声机器人通过我们专家的操作
研究人员开发药物递送和治疗的新型微型生物机器人
以细胞为载体的微型药物递送和治疗生物机器人是十分具有前景的体内靶向运输工具。日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中国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发出了经过酶修饰的具有自主运动能力的血小板马达平台,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icence Robotics杂志上。题目为《Enzyme-powered Janus platelet cell robots
研究提出用于持镜机器人的无标记手术器械视觉追踪新方法
微创手术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的代表,因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显着优势得到广泛临床应用,几乎涵盖普外科所有手术,成为诸多良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全球每年开展数量超过750万例。除主刀医生,腹腔镜手术中还必须配置一位持镜手为主刀医生提供相应的照明和最佳的视觉反馈。长时间的手术使得持镜手容易
PNAS:首次利用青蛙细胞构建出活的机器人
2020年1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从青蛙胚胎中提取出的细胞经塑造后呈现出新的形状,并且在一种不完全是有机体也不完全是机器的结构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月13日在线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scalable pipeline for desi
美研究团队用细胞组装“活体”机器人
美国研究人员以单个细胞为材料制造出一款“活体”机器人,这种可编程有机物可以向指定目标移动,被切开后还能自我修复。研究成果于13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美国佛蒙特大学研究人员首先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运行一种进化算法,根据生物物理学法则模拟出一种有机体设计方案。随后,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人员从非洲爪蟾的胚胎中提取干细胞并培育成皮肤细胞或心肌细胞
日企研发手术辅助机器人 AI是关键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外科手术领域正迎来智能化大潮,通过人工智能(AI)和机器配合,提高医生诊断水平和手术安全性。美国企业的机器人“达芬奇”一直占据着手术辅助机器人市场的半壁江山,在其专利即将到期的背景下,竞争开始白热化。日本企业奥林巴斯和川崎重工业正在加快研发,索尼也紧盯这一商机。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与全日本的医疗机构一起,正在着手建立世界上
微流控构筑微纳功能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纳米调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杜学敏(通讯作者)及其团队成员赵启龙(第一作者)、崔欢庆(共同第一作者)和王运龙在材料领域期刊Small上发表微流控构筑微纳功能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综述,全面总结了基于微流控技术构建形态、形貌、结构、组成乃至性能精准可调的微纳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并详细评述了这类材料在疾病诊断、药物递送、组织修复等多领域的应用和
Adv Health Mat:研究开发可降解的微米抗癌机器人
2019年9月18日讯 /生物谷BIOON /——韩国Daegu Gyeongbuk科学技术研究所(DGIST)机器工程系和DGIST-ETH微机器人研究中心(DEMRC)的Hongsoo Choi教授的研究团队在成功研发出一种生物可降解的微型机器人,可以进行热疗和控制药物释放。本研究可以更精确、系统地通过热疗和药物控释治疗癌症,有望提高抗癌治疗的安全性和效率。抗癌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