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转录组研究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亚克隆特异性微环境影响和药物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对治疗都会变得毫无反应。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伴随着骨髓瘤细胞的克隆性进化,并伴有异质性基因组畸变和骨髓微环境的深刻改变。然而,导致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仍然难以捉摸。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细胞源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10.618)发表了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陈迪教授课题组和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王志刚教授课题组的合作论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细胞源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ExoSD chips for high-purity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专注液滴微流控技术,万乘基因致力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测序的应用普及
2001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公布了人类23对染色体DNA大规模测序的精确图谱。这是人类首次从分子视角探索生命的奥秘,而这项被称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研究也成为推动精准医学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此后一段时期,包括华大基因在内的大批基因检测企业应运而生,他们输出了海量的人体微观数据。然而,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基于多细胞测序获得的数据已经不能满足一些复杂疾病诊断
研究建立力-电协同驱动的细胞微流控培养腔理论模型
细胞培养液在微流控生物反应器中受到外界物理场(如压力梯度或者电场)作用流动而产生流体剪应力,并进一步刺激种子细胞调控其内部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分化和生长,这个过程在自然生命组织内的微管中亦是如此。考虑到细胞培养微腔隙中液体流动行为很难实验量化测定,理论建模分析是目前可行的研究手段。太原理工大学王兆伟等通过研究建立了矩形截面的细胞微流控培养腔理论模型,将外部的物理驱动场(压力梯度与电场)与培养
瞄准微流控芯片的下一个爆发点 即POCT、液滴和仿生实验室技术,为体外诊断和药物研发开辟道路。
微流体是具有微尺度(几十到几百微米)集成通道的系统科学和技术,其中少量流体(通常为10-9至10-18升)可以被系统地控制和操纵,从而按照预先的设置进行流动。微流体技术在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使其得以在包括食品,医疗,科技,和环境等的多个领域大展身手。其中备受瞩目的及时现场护理(POCT),液滴微流体,以及仿生实验室技术就能很好地代表微流体近年来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些技术的名字或许听着十分高冷,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 影响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勇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Francis Lin课题组合作,利用微流控芯片研究了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对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2017,7:3100,DOI:10.1038/s41598-017-03210-0)。细胞迁移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合肥研究院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趋化性和记忆效应研究中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勇课题组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 Francis Lin 课题组合作,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趋化性和记忆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封底文章形式发表在
孙奋勇:3D微流控细胞阵列体外模拟真实血管六筛选肿瘤治疗敏感药物的研究
在3月25日的2016(第四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峰会上,来自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检验科的孙奋勇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演讲。
林金明:微流控芯片上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蛋白质检测方法研究
2016(第四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峰会于3月26日在上海胜利召开。此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体外诊断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在体外诊断领域取得不俗业绩的企业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