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研究组近期在《自然化学生物学》和《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合作论文利用和开发微阵列互作技术促进表观遗传学研究
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题为《应用蛋白微阵列技术研发Spindlin1小分子抑制剂》(Developing spindlin1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by using protein microarrays)的论文,通过构建组蛋白阅读器结构域蛋白芯片,并结合基于结构的构效关系演化,开发出专门针对Spindlin1的活性小分子抑制剂,为今后模式结构域靶向的药物筛选与
Cell:深度脑部刺激或无需电极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深度激发大脑内部神经元的方法,无需使用当前深度脑部刺激所需的植入装置。在发表于《细胞》杂志的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操控小鼠头部的电极,让它的耳朵、爪子和胡须摇动。这种被称为时间干涉(TI)刺激的新技术为大脑研究打开了另一扇门。目前的深度脑部刺激法都需要将电极植入大脑。医生通常会谨慎使用该手段,仅限于对帕金森等严重疾病进行该侵入性治疗。而经颅磁刺激和其
微小基因可预防癫痫
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在美国有逾5百万的癫痫患者,包括儿童及成年人。全世界范围内,受癫痫困扰的患者则可高达5千万。癫痫主要通过反复发作的条件表现,有时候会伴随着短暂的不省人事及抽搐。这些发作多为遗传性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不同神经系统受损激发的。所有患者的大脑都会再发作,但对于为何有些大脑并不发作仍未知。例如,尽管缺血性中风可导致癫痫症,但仅有一部分该中风患者会导致癫痫。由此表明,导致癫痫还有其他
纳米线阵列,记录神经元活性的新神器
神经元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是神经系统的基础。与神经元相关的疾病种类繁多,其中不少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要开发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一个重要的手段是监测神经元细胞对于候选药物的响应。目前记录神经元活性的方法多利用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通过测量离子通道电流和细胞内电位的变化来评估神经元的健康状况以及对药物的响应。这种方法对电位变化敏感,且信噪比高。然而,这些技术的缺限在于:会破坏细胞
ElectrochimicaActa:深圳先进院研发出高性能氧化铱/铂纳米锥微电极表面修饰镀层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纳中心研究员吴天准及其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纳米结构的高性能氧化铱/铂纳米锥复合镀层。这种高性能复合镀层有效解决了随着电极阵列化和集成化带来的高电化
杜亚楠教授:3D微组织阵列实现高通量精准药物筛选和评估
3月3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7疾病特异性模型研究及应用研讨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亚楠教授以“3D微组织阵列实现高通量精准药物筛选和评估”为题为我们介绍了3D微组织模型及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Nature:发现决定微小RNA病毒入侵成功与否的分子开关
Evotec公司近期宣布在Haplogen公司共同创立者Thijn Brummelkamp博士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在微小RNA病毒(picornavirus)领域取得一项有前景的研究结果。
JACS: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课题组发表微小核糖核酸化学生物学研究进展
近日,国际期刊《J. Am. Chem. Soc》杂志上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辰宇教授研究组的一篇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在微小核糖核酸化学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进展。研究在通过实验方法鉴定micrornA靶基因方面实现了
大脑植入电极使瘫痪猴子重新走路
过去十多年来,神经生物学家Gregoire Courtine是不折不扣的空中飞人,每隔几个月他都要往返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的实验室之间。这样的旅行让人精疲力尽,有时为了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