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草苔虫素类似物有望增强CAR-T细胞的疗效
2020年5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化学家Paul Wender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努力改善对癌症、HIV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他们认为,一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生物:总合草苔虫(Bugula neritina),这是因为它与肠道中的细菌合作制造草苔虫素(bryostatin),特
自1978年以来,海洋鱼类寄生虫数量增加了283倍
2020年4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下次你吃生鱼片(sashimi)、生鱼片寿司(nigiri)或其他形式的生鱼时,可以考虑快速检查一下是否有寄生虫。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的人群中,一种能够传播到人体中的寄生虫的丰度急剧增加。这可能意味着当吃寿司时,你吃到的不仅仅是寿司,还有寄生虫。自2
Cell:新研究揭示蛋白BFD1是弓形虫分化的主调节物
2020年1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属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生活周期需要两个宿主,中间宿主包括爬虫类、鱼类、昆虫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和人,终宿主则有猫和猫科动物。弓形虫的生活史分为5个阶段:速殖子期(滋养体):在有核细胞内迅速分裂占据整个宿主的细胞浆,称为假包囊:缓殖子期:在虫体分泌的囊壁内
南美洲锥虫病新药!拜耳新配方nifurtimox(硝呋莫司)在美国提交上市申请,用于儿科患者!
2020年01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拜耳(Bayer)近日宣布,已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提交了新配方nifurtimox(硝呋莫司)的申请,这是一种易分割和易分散的片剂,用于治疗查加斯病(Chagas disease,又名南美洲锥虫病)儿科患者(0-18岁),以改善新生儿、婴儿和儿童基于体重调整的剂量给药。该申请基于CHICO II
茉莉酸信号途径参与菟丝子与寄主的抗虫互作研究取得进展
寄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态学现象。寄生植物占到被子植物的1%,大概有4000到5000种。常见的寄生植物包括列当、槲寄生、独脚金以及菟丝子等。菟丝子是一种茎寄生植物,所有营养和水分都通过吸器从寄主获取。由于双方天然存在的紧密联系,其间的物质交流也非常广泛,但这些物质交流的生理和生态意义依然鲜有研究。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菟丝子不但能够从寄主获得水分和矿质元素等小
mSystems:利用基因组技术开发抗寄生虫疗法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UMSOM)基因组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创新的RNA测序技术,鉴定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淋巴丝虫病的方法,淋巴丝虫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致残性寄生虫病。
寄生虫有哪些?其如何引起人类患病?又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2019年11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寄生虫是一种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中的生物,有三种主要类别的寄生虫会引发人类疾病,包括原生动物、蠕虫和体外寄生虫,原生动物和蠕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肠道,而外寄生虫包括虱子和螨虫,其可以附着或钻入皮肤,并在皮肤上停留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原生动物和蠕虫往往是非致病性的,这意味着其并不会引起疾病或非常轻微的疾病。但有些会导致人类严重的疾病。图片来源:Wik
Science子刊:抑制CPSF3蛋白有望治疗隐孢子虫感染
2019年11月22日讯/生物谷BIOON/---顶复门寄生虫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肠道病原体,可在健康人中引起严重但自限性的腹泻,但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和幼儿中,它可能变成威胁生命的感染。在发展中国家,严重腹泻被认为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作为导致人类感染的两种隐孢子虫物种,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和人隐孢子虫(Cryptos
Microorganisms:弓形虫感染是如何损害人的眼睛的?
2019年10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据统计,世界三分之一的人群存在弓形虫感染,这是一种导致眼部感染的常见疾病,称为眼弓形体病。最近,研究人员对弓形虫感染如何引起视网膜上病变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来自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鉴定出感染的视网膜细胞会产生一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促使未感染的视网膜细胞过度生长并形成独特的病灶。对此,医生可以根据蛋
Nat Commun:新型CRISPR方法鉴定出弓形虫在宿主体内存活的关键基因
2019年9月15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通过使用一种基于CRISPR的基因筛选方法,来自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鉴定出弓形虫在小鼠体内存活的关键基因。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CRISPR platform for targeted in vivo screens identifies Toxo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