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提取的7种方法及其优缺点
1、差速离心差速离心仍然是最常见的外泌体分离技术之一。 该方法包括几个步骤,包括1)低速离心去除细胞和凋亡碎片,2)更高速离心以消除更大的囊泡,最后,3)高速离心沉淀外泌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样本的粘度与分离的外泌体纯度有显着的相关性,因此,具有高粘度的生物样品(例如血浆和血清样本)需要更长的超速离心步骤和更高的离心速度。步骤: 以300×g离心10分钟,取上清。 以2000×g离心1
Cell:在哺乳动物的一生当中,单个干细胞群体促进海马体中的神经发生
2019年4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哺乳动物在进入成年期时,拥有它们所拥有的所有神经元,但是上世纪60年代的研究发现,成年大脑的某些部位会产生新的神经元,而上世纪90年代的开创性研究帮助确定了它们的起源和功能。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发现单个神经祖细胞(neural progenitor)谱系参与了海马体中的胚胎、出生后早期和
干细胞外泌体治疗皮肤烧伤获解放军医院立项!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作为21世纪生物医学的前沿学科其相关行业发展历来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期,广州杜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接建设国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库,组建细胞存储华南分库。广州共建有两个分库,分库之间距离20公里,完全按照“三防”战备要求建设。国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库自组建以来,积极相应国家政策,在干细胞领域中不断做出新的突破。干细胞研究、细胞衍生物应用方向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
Science:脂肪细胞释放的含脂质外泌体竟能调节巨噬细胞
2019年3月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针对小鼠的新研究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脂肪组织释放出一种充满脂质的颗粒,这种颗粒在免疫功能和代谢中起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3月1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lipase-independent pathway of lipid release and immune modulation by
PLOS Pathog:引起卡波西肉瘤的病毒会劫持外泌体调控肿瘤微环境
2019年2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项由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UNC)莱恩伯格综合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完成的最新研究表明一种和癌症相关的病毒可以劫持宿主的细胞包裹,从而促进肿瘤周围环境的改变。这项研究于近日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该研究表明卡波西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能够霸占宿主细胞用于输送物质到周围环境的包裹系统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技术有望填补自闭症治疗空白
近期,以色列一家名为Stem Cell Medicine Ltd(SCM)的生物技术公司开发了一种治疗神经疾病的新方案,利用一种创新性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exo)技术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外泌体作为近几年生物领域的前沿之一,始终备受关注。自闭症是一组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狭窄兴趣与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往往会产生狭隘的兴趣
外泌体可能是癌症播散的种子
化疗一直是现今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一环,但也有观点认为,有些化疗会进一步促进肿瘤的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外泌体发挥着关键作用。近日,国际知名杂志《自然》子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进一步证明了常用的化疗药物紫杉醇等可促进肿瘤细胞分泌外泌体,改变肺的微环境,进而帮助乳腺癌肺转移。那么,外泌体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它是如何帮助肿瘤逃逸和转移的?本版编辑邀请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袁予辉教授为我们作一
新辅助化疗失败竟是因为外泌体,外泌体帮助癌细胞在肺部“落户”
我们都知道新辅助化疗主要是用于一些中期肿瘤患者,它可以帮助缩小肿瘤的大小,再通过手术或放疗等治疗方法治愈肿瘤。然而,在一些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治疗后,却发现:它不仅没有缩小肿瘤,还成为肿瘤的“帮凶”,帮助肿瘤搬家。那么,它为什么会“叛变”的呢?科学家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近日,由米歇尔·德·帕尔马(Michele De Palma)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对这一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其中的关键
肿瘤液体活检“新宠”—外泌体
1983年,Pan和Johnstone从网织红细胞培养液中发现了一种膜性小囊泡,就此打开了外泌体世界的大门,但是外泌体自从发现之后一度陷入沉寂,直到2007年,人们发现它可以作为细胞间基因交流的机制时,它才重又回归人们的视野,并由此掀起对外泌体研究的热潮。那么外泌体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让它得以与ctDNA,CTC,循环RNA等诊断领域的“大佬”并驾齐驱呢?其实外泌体的身份绝非等闲,它是活
探究分泌和摄取用于细胞间通讯的外泌体和其他胞外囊泡
2019年1月23日/生物谷BIOON/---尽管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描述了在哺乳动物组织或液体中,有囊泡在细胞周围存在,但是直到2011年才提出通用术语“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来定义所有的由脂质双层包围的胞外结构,如图1所示。在1980年代,人们描述了EV可以通过质膜向外出芽或通过细胞内内吞运输途径形成,其中这种途径涉及多泡晚期内吞区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