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存在调控葡萄糖代谢的备用信号通道
饭后胰岛素会中断肝脏中的葡萄糖生成,然而当机体产生胰岛素耐受,即当胰岛素不再能有效降低血糖时,机体就会出现问题。2月19日的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京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小组曾证实肝脏中缺失Akt1和Akt2基因的小鼠不仅会生成胰岛素耐受,并会丧失对高糖饮食的反应。这些小鼠在饮食后血糖仍旧会维持在高水平。
Cell Cycle:葡萄糖驱动促肿瘤生长基因活性增加
2012年11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乔治敦大学Lombardi综合癌症中心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动物研究,证实了葡萄糖驱动促肿瘤生长基因活性增加。 在这项发表在Cell Cycle杂志上的研究中,科学家报告,癌症小鼠高血糖水平饮食与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增加有关。正常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但许多科学家认为,作为一个原癌基因,突变型p53会推动肿瘤的生长。
螺旋藻铅超标事件大逆转 5大品牌均达标
3月27日,包括绿A公司在内的6大螺旋藻品牌被媒体曝出 “重金属铅含量超标”,全国多家销售点也已对相关产品进行主动下架。然而,30日上午,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检查结果却几乎推翻了此前媒体的调查。通告称:6大螺旋藻品牌中,仅有“康特力斯”一个品牌被检验出不符合国家标准,其它5大品牌均检验达标。 从超标,到达标。有业内人士指出:“螺旋藻片超标事件”发生大逆转,奥妙在于各方对产品的检测标准选取不一。
JAMA:静脉输注葡萄糖/胰岛素/钾可降低ACS死亡风险
3月27日,波士顿塔夫茨医学中心心血管健康服务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对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补充葡萄糖、胰岛素和钾(GIK)可使住院前或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或死亡的几率减半。
SFDA: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
2012年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 2012年2月,针对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存在重金属超标隐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等7家检验机构对市场上部分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开展了铅、砷、汞重金属专项监测。
部分螺旋藻产品被曝铅含量超标
铅超标820%的保健食品螺旋藻,竟是经审批许可、被戴上“蓝帽”认证标志的合格产品。调查发现,“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金奥力)”等螺旋藻“蓝帽”产品,涉嫌“重金属铅含量超标”,危害人身健康。 “蓝帽”,是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保健食品标志。获批的保健食品企业,在对外销售的产品外包装标注“国食健字”字样,为天蓝色,呈帽形,俗称“蓝帽”。
Plos One:发现病毒调节糖代谢通路
最近的研究发现,人类嗜神经病毒JCV广泛存在于包括成神经管细胞瘤的大多数脑瘤。 已知T抗原是JCV的一种早期蛋白,在细胞培养及转基因小鼠中由于它的转化活性,导致了广泛的神经嵴肿瘤及神经胶质瘤的发生。 T抗原与广泛的肿瘤抑制蛋白(包括p53、pRb以及信号分子β-catenin及IRS-1)的联系,在JCV T抗原的致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EMBO J:结肠癌糖代谢模式异常的分子机制
60余年前,Otto Warburg认识到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糖代谢途径不同。不是典型的柠檬酸循环氧化步骤,肿瘤细胞通过糖酵解途径代谢糖。
科学家用糖和细菌制造聚合物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聚合一种生物合成的化合物而制造出的基于葡萄糖的聚合物显示出了可以与基于石油的工业标准材料相比的机械属性。多数塑料和弹性体来自不可再生的来源,诸如石油和天然气。
Nature:颜宁等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结构及工作机理
5月18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研究组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 的研究论文,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其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