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张永振课题组发表Nature论文揭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中国正在爆发的人类呼吸道疾病有关
2020年2月4日讯/生物谷BIOON/---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寨卡(Zika)等新兴传染病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如何、何时和何地出现新疾病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最近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报道了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自第一位患者于2019年12月12日住院以来,截至2020年1月25日,已报道了至少1975例病例
周知: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影像学表现和流行病学!
武汉协和2020年1月22日Ø 2019-nCoV肺炎影像学表现多样,CT易于发现早期呈磨玻璃表现病变,胸片可 以发现肺实变为主病变、进行床旁检查、疗效评价,等 Ø 2019-nCoV肺炎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及机化性肺炎、嗜酸性肺炎在影像学表现上 存在重叠,鉴别有一定困难,结合患者接触史、旅游史、首发症状及实验室检 查,有助于鉴别 Ø 与SARS、禽流感相比,2019-nCoV肺炎
发热咳嗽并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唯一首发症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专家研究发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后,患者并非一定首先表现为发热和呼吸系统症状,还存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眼科等症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月24日发布《高度重视非呼吸系统的首发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2019-nCOV)患者的识别与防护》,提醒医护人员及公众,高度警惕以非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新型肺炎。权威部门日前发布的《关
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二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22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方案提到,基于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认识,疾病的潜伏期最长约为14天,病例存在人传人情况,参照SARS和MERS的防控经验判断,潜伏期可能无传染性。附原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为做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一、拟资助研究方向(一)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功能、感染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冠状病毒差异性研究。(二)新型冠状病毒溯源、变异与进化,以及新技术与“科赫假说”的再认识。(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易感性及疾病流行规律。(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以及重症救治和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础研究。(五)冠状病毒应急疫苗和通用疫苗的基础研究
卫健委印发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降低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委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现印发给你们,请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专
王辰院士、高福院士等人联名在柳叶刀杂志发表文章评述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挑战
2020年1月24日,王辰院士、高福院士等人联名在柳叶刀杂志(The Lancet)在线发表题为「A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of global health concern」的评论文章,系统总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进展情况,同时指出将来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的方向。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还有许多问题亟待回答。我们必须意识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给我们带来极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估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在感染人数或达4000名
近日,帝国理工学院MRC全球传染病分析中心连续出具了两份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数量的预测报告,报告估计的和官方公布数据差距甚远。报告称,实际发生的中度或重度呼吸道疾病的病例可能仍大幅多于目前已发现和报道的病例。最近中国官方报告的确诊病例数迅速增加,这表明在最近几天中,病例发现和报告的数量已大大增加。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人数还在持续上升中。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博@健康中国 1月23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
今日(1月23日),为进一步指导全国科学规范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诊断和医疗救治工作,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对诊疗方案进行修订,形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
通知通告 |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有效应对近期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增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启动专项项目,支持所在依托单位具有相关生物安全研究条件的科研人员,紧密围绕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疾病防治等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联合研究。本专项项目鼓励学科交叉,用新的科研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