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制备出高效绿色的抗小麦穗发芽防护剂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吴丽芳课题组在小麦穗发芽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以经过修饰的天然纳米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出一种抗小麦穗发芽防护剂,该防护剂不含化学农药成分。小麦收获期若遇阴雨或潮湿环境,会出现穗发芽。穗发芽引起的产量损失大约在6-10%,严重年份甚至颗粒无收。穗发芽的发生也会严重降低小麦的加工品质和种用价值,带来经济
小麦穗型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研究取得进展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全世界人口提供了约20%的能量摄入和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我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培育高产小麦品种、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穗长和穗密度作为重要的穗相关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鉴定、验证和克隆穗长和穗密度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或基因对解析它们的遗传机制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
小麦为全球人口提供主粮,小麦增产可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危机。氮元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类营养元素,是制约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对作物氮素利用关键调控基因进行靶向编辑,是改良作物产量的有效策略。前期研究发现,水稻ARE1基因是调控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键基因。ARE1基因在植物中高度保守,研究人员推测,对其他作物中ARE1基因的
小麦基因组编辑递送系统研究获进展
植物基因编辑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将Cas9蛋白和sgRNA递送到植物细胞中发挥作用,目前植物中的递送方式主要有农杆菌和基因枪转化两种,均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组织培养和再生才能够获得完整的突变体植株。然而,组织培养和再生仍是植物基因编辑的限速步骤,对于一些单子叶植物,尤其是对于包含庞大且复杂的六倍体基因组的普通小麦,其基因组编辑尤为困难。开发
研究揭示长链非编码RNA调控小麦春化作用介导小麦开花的新机制
冬小麦开花需要长时间环境低温的诱导,该过程称之为“春化作用”。这一过程受到外部环境因子和植物内在发育状态的双重复杂精准的调控。冬小麦不同品种的春化特性与其产量直接相关。在六倍体小麦中,TaVRN1是受低温诱导、可加速开花转换的关键调控因子。然而,目前对于在春化过程中TaVRN1逐步激活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
The Plant Cell:普通小麦亚基因组非对称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经两次远缘杂交而形成的一种异源六倍体作物,含有A、B和D三个亚基因组。亚基因组分化对多倍体小麦基因组可塑性具有重要贡献,且成为其成功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决定小麦亚基因组分化的时空特异性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薛勇彪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
小麦小穗数形成遗传基础解析研究中获进展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重要的能量摄入和蛋白质来源。我国是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培育高产小麦品种、不断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穗粒数是小麦产量三要素之一,与穗形态发育密切相关。小麦穗(spike)是由附着在穗轴两侧、交替互生的小穗(spikelet)构成。每个小穗包含数目不等的小花(
研究利用多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一代聚合多个优异等位基因的小麦新种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转基因及基因编辑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多基因编辑技术,在冬小麦品种郑麦7698中实现了同时靶向2个、3个、4个和5个基因的定点敲除编辑,一代实现了多个优异等位基因聚合,并通过胚拯救和后代分离,成功获得了无转基因、聚合多个优异等位基因的小麦新种质,为小麦和其它多倍体农作物开展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
研究发现调控小麦孕穗期根系深度重要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小麦液泡分选受体基因 TaVSR1-B 启动子区转座子与孕穗期根深显着相关。2月8日,相关研究成果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据景蕊莲研究员介绍,根系深度是作物根系构型的重
研究解析普通小麦亚基因组非对称调控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在The Plant Cell上,在线发表题为An atlas of wheat epigenetic regulatory elements reveals subgenome-divergence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