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s:激活一种关键蛋白或许就能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完成细胞凋亡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s上题为“Gossypol Treatment Restores Insufficient Apoptotic Function of DFF40/CAD in Human Glioblastoma Cel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塞罗那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向肿瘤细胞中注射了一种衍生自棉花中名为棉子酚(gossyp
肝纤维化:细胞外小泡介导的窦周间隙细胞间通讯
肝脏复杂的功能活动是精心安排的,这要归功于所有肝实质细胞和非肝实质细胞群体之间结构良好的串扰。肝内不同细胞类型释放的胞外小泡(EV)旁分泌相互作用是重要的细胞间通讯工具
Cancer Res: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治疗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新型疗法
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高级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其或能将一种侵袭性对疗法耐受的乳腺癌转化为一种危险性较低且对疗法反应良好的癌症类型,这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利用数学模型揭示了发生在两类乳腺癌中的复杂遗传和分子相互作用,其或有望帮助扩展到开发治疗其它类型癌症的新方法。
泛生子为万例EGFR突变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免费基因检测服务
随着医学的进步,肺癌的治疗从传统病理分型指导的放化疗模式,逐渐转变为分子分型指导的靶向治疗模式。为了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计划精神,辅助临床医生对肺癌诊疗方案的制定,实现诊疗规范化,最新版《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版)》提出,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不仅要依据病理诊断的结果,更要遵循基因检测后才可使用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原则,即靶向治疗,检测先行。
《细胞》子刊:“小恶魔”大起底!小细胞肺癌究竟为何如此凶残?
小细胞肺癌(SCLC)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类型,占所有肺癌病例的15%,其增殖速度快并且预后极差,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15%-30%,而晚期患者则不到1%[1]。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在一线化疗中加入免疫治疗带来的效果很有限[2]。究其原因,还是科学家们对SCLC异质性特征及其背后涉及的分子通路了解的不多。想要知道的更多?那自然是像我们看图片
PNAS:揭示γδT细胞识别MHC样分子MR1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扩大了他们对T细胞如何识别感染或疾病的知识,为一个经常被忽视的T细胞谱系在遇到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以及癌症时如何被激活提供了关键的新见解。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期刊上。
全球首个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PD-L1抗体择捷美®中国获批上市
近年来,得益于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肺癌的治疗策略持续优化,靶向治疗药物显着提高了具有驱动基因突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而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因受益人群广泛且兼具有效时间长、副作用小的特点,更是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继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之后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为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CANCER CELL: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近段时间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针对circRNAs开展了相关生信分析研究,以了解其对NSCLC的发生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TIAM1-RAC1通过拮抗nur77诱导的BCL2构象变化促进小细胞肺癌细胞存活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侵袭性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除了以铂为基础的化疗外,治疗选择有限,因此获得性耐药是快速和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