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精准诊疗或助儿童摆脱“孤独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儿童,在西方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像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在另一个世界。他们目光澄亮,却对人视而不见;听觉灵敏,却对父母的呼唤充耳不闻;发声正常,却不与他人交流;常被认为是智障,却又常

2016-11-08

孤独或增加精神问题风险

发表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孤独感或许会引发其它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症、社会焦虑及妄想症等。

2016-07-11

Dev Psychol:孤独感不仅仅在老年人身上发生

来自科隆大学的Maike Luhmann和芝加哥大学大学的 Louise C. Hawkley研究了在生活哪个阶段的人最有可能感到孤独。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约从老年人八十岁开始,孤独就会常常会影响他们。但在中年阶段的风险也很高。

2016-05-17

Cell:大脑中“孤独”的神经细胞

同所有群居动物一样,人类也有同其他人接触联系的需求,而这种深层次的本能会帮助人类生存下去,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寻找食物,如果人类没有接触交流,那么很多人都会变得孤单以及情绪抑郁。近日刊登在国际杂

2016-02-15

孤独的中国孤儿药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在9月18日召开的2015第四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上,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这样描述中国罕见病领域的发展现状。

2015-10-12

并不孤独的孤儿药(下篇):孤独在中国

和欧美孤儿药研发火爆现状截然不同,目前我国的孤儿药研发和欧美相比实在是冰火两重天,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成功的孤儿药微乎其微,深圳微芯的西达苯胺算是一个罕见的亮点,今年年初获批上市的首个适应症是复发及难治性

2015-09-09

并不孤独的孤儿药(上篇): 孤儿药概述

首先要说明的是,孤儿药并非是针对孤儿的药,孤儿最需要的不是“药”,而是“爱”。笔者不清楚中文“孤儿药”最初的来源,但估计很可能不是中文首创,而是英文Orphan Drug的直译,取自孤儿孤苦无依且乏人重视的概念

2015-08-13

张含之:让音乐走进孤独

张含之,一个看似平凡的90后艺术女孩,却满怀热情、为社会公益事业倾注着自己的青春和正能量,以其专业精湛的二胡演奏技艺,传递着最动人的爱的乐章。历时三年,张含之与其音乐伙伴们共同缔造了“音为爱”民乐团——这一中国第一支公益性音乐团体的传奇。

2015-05-29

一轮明月 孤独求生

他叫廖明月,听着像个女子的名字。形容天上明月的词组很多,而与廖明月相契合的无非凄美二字,凄在于这一路走来的痛苦与艰辛,美在于他乐观向上坚强独活的生活姿态。 廖明月出生于1969年7月10日,在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治自县镇江庙乡石龙门村胡家湾组108号的茅草房子中出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不过40出头,正值盛年。家徒四壁,只有一座茅草房。廖明月自小右手残疾,父母去世后,独自挣扎求生。

2015-03-26

常规胎儿超声或可更早发现孤独

孤独症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一直认为起病于婴幼儿时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以及行为方式刻板。对于孤独症以及其他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进行筛查是必要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极大利用患

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