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减数分裂纺锤体组装研究获进展
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正确组装对于同源染色体的准确分离极其重要。但是,不同物种间纺锤体组装的机制并不保守。在哺乳动物、线虫和果蝇中,对纺锤体的组装机制研究较为深入。然而对于植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组装的机制研究还十分缺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程祝宽团队通过图位克隆方法,鉴定出了水稻中的PRD1基
基于CRISPR/Cas9的单细胞谱系追踪,揭示癌症异种移植物转移的速率、途径和驱动因子
2021年1月25日讯/生物谷BIOON/---当癌症局限于身体的一个部位时,医生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或其他疗法进行治疗。然而,大部分与癌症有关的死亡,是由于它的转移倾向,发送自己的种子,可能在全身生根。转移的确切时刻转瞬即逝,迷失在肿瘤中发生的数百万次分裂中。美国怀特黑德研究所成员Jonathan Weissman说,“这些事件通常是不可能实时监测的。”如今,
J Nat Prod:天然产物具有对抗致病病毒的潜力
2021年1月9日讯/生物谷BIOON/---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卡格斯药学与制药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破解了过去引起地方性和全球性大流行的三类病毒的基因组和生活史特征,并鉴定出具有破坏这些病毒传播潜力的天然产物,即自然产生的化合物。在一篇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期刊上的标题
植物细胞之间竟可交换细胞器
2021年1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过去的遗传实验已表明,当植物嫁接在一起时,整个基因组可以在宿主和嫁接体之间移动,但并不清楚遗传物质是如何移动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了整个细胞器可以在植物细胞之间移动,并且是带着它们的基因组一起移动。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ACS子刊:从药用植物黏性旋复花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化合物在体外杀死食脑阿米巴虫
2021年1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原发性阿米巴脑膜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 PAM)是由“食脑阿米巴虫” 福氏纳格里阿米巴虫(Naegleria fowleri)引起的一种致命疾病,在世界一些地区越来越常见,而且它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西班牙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一
吲哚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获进展
Dippinine-Chippiine类天然产物(图1,1–11)是依波加天然产物次级代谢物中的一个亚家族,具有独特的强刚性[6.5.6.6.7]稠环骨架,尤其是所含的手性氮杂[3.3.1]桥环骨架,在吲哚类天然产物中较为罕见。此外,分子中含有包括桥头手性季碳在内的多个手性中心,且受C20位绝对构型的影响,Dippinine类分子(2
植物器官形态遗传解析研究获进展
植物器官形态的建成是植物研究领域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之一,存在环境和遗传之间复杂的调控关系,导致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目前,学界对植物器官复杂形态的描述仍缺乏同一尺度内准确量化的方法,从而限制了器官形态的遗传解析和设计改良。近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通过异速生长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拟南芥叶片和花瓣器官
Science子刊:联合使用蓝光和植物化学物香芹酚可触发细菌特异性光毒反应,可杀死一系列耐多药细菌
2021年1月12日讯/生物谷BIOON/---耐多药细菌(multidrug-resistant, MDR)是一个紧迫的卫生保健挑战。开发抗生素的替代物是对抗耐多药细菌感染的首要任务之一。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和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两种天然存在的非抗生素方式---蓝光和植物化学物香芹酚(carvacrol)---协同杀灭一系
醌类天然产物仿生全合成研究获进展
“苯烯莫德”是新一代的消炎药物,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如银屑病、牛皮癣、湿疹等过敏性疾病。2020年2月,耶鲁大学Jason M. Crawford团队于强氧化还原条件与富营养状态的P.Luminescens中首次分离两种苯烯莫德二聚体天然产物:carbocyclinone-534和duotap-520,前者有一定的抑制分
深根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对盐分的响应研究获进展
豆科植物具有结瘤固氮潜能,但在干旱区,多年生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潜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此前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策勒绿洲过渡带的深根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疏叶骆驼刺氮素代谢的研究发现,骆驼刺的生物固氮潜力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固氮植物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着低于非固氮植物。据此推断,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的疏叶骆驼刺群落分化成了不同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