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木脂素类天然产物Codonopiloneolignanin A的全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郝宏东副教授课题组在新木脂素类天然产物Codonopiloneolignanin A的全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Organic Letters》上。化学与药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高志宇和任丽老师为共同第一作者,郝宏东副教授为通讯作者。Codonopiloneolignanin A
Science揭秘肠道运行新机制:合成胆固醇中的“好学生”,或为肝脏疾病治疗带来新靶点
胆固醇,大家都很熟悉,经常有人将其归类为有害身体健康的“坏东西”,“降低胆固醇”也是时常萦绕在大家耳边的一句话。然而,很多人似乎会忘记,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坏”胆固醇,叫做低密度脂蛋白(LDL-C),它经常会对心脏、动脉等造成伤害,而“好”胆固醇,叫做高密度脂蛋白(HDL-C),能够清洁疏通动脉,具有抗炎、抗氧化、预防冠心病
PNAS:杀稻瘟菌素生物合成中一个新型tRNA依赖的转移酶BlsK
近日,综合性权威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子新团队在杀稻瘟菌素(Blasticidin S,BS)生物合成研究的研究成果。文章报道了一个参与生物合成和自抗性的
长链非编码RNA编码多肽的系统挖掘和鉴定研究取得进展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福全团队和中科院院士陈润生团队,关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编码多肽的系统挖掘和鉴定的研究论文Deeply Mining a Universe of Peptides Encoded by Long Noncodin
Green Chemistry:利用工程化毕赤酵母从头合成非动物硫酸软骨素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康振教授团队在硫酸软骨素合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Biosynthesis of non-animal chondroitin sulfate from methanol us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Pichia pastoris”以内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Green Chemi
沙米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获进展
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又名沙米,广泛分布于亚洲温带沙漠地区,抗逆性强,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生态经济价值的民族药用植物。沙蓬地上组织提取物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等功能。萜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活性,且在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民间药材中萜类化合物的天然药物化学和生物合成等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关于沙米中萜
Microbiome:一种人工合成的益生菌可治疗结直肠癌
成功的化学预防或化疗是通过在癌变初期有针对性地向恶性肿瘤输送预防性药物或治疗剂来实现的。细菌可以用作抗癌剂,但利用减毒的病原菌的努力存在毒性或感染的风险。乳酸菌可以安全食用,而且通常对健康有好处,这使它们成为运送抗癌药物的活载体的理想候选者。在本研究中作者的工作表明,由戊糖假单胞菌和P8治疗蛋白组成的有效和稳定的合成益生菌可以减少结直肠癌并有助于再活菌,以及
ACS Catalysis:“一锅酶法”制备氟苯尼考合成的最直接手性中间体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ACS Catalysis》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林双君团队的研究成果“One-Pot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an Aminodiol Intermediate of Florfenicol Using Engineered Transketolase and Transaminase”。林双君教授为通讯作者
Science:剑桥科学家首次通过人造大肠杆菌,实现病毒抵抗以及人工聚合物合成
大肠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工业微生物,在医药、化工、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近30年来,多种代谢工程改造的新策略和新技术,被用于设计、构建和优化大肠杆菌细胞工厂,极大地提高了生物法合成化学品的生产速率和产量。不过,此前对于大肠杆菌的利用,仅局限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上,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化工生产的需求。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努力改造大肠杆菌,试图让它按照人们的设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发表了“通过综合筛选策略获得催化性能增强的亮氨酸脱氢酶并用于L-叔亮氨酸的合成”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穆晓清团队在亮氨酸脱氢酶的定向进化中取得进展,研究成果“Enhanced catalytic efficiency and coenzyme affinity of leucine dehydrogenase by comprehensive screening strategy for L-tert-leucine synt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