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NA甲基化追溯囊胚培养液中游离DNA细胞来源
人类的妊娠效率很低,自然妊娠中只有不到50%的胚胎能够发育至足月。部分流产胚胎主要是源于胚胎的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在移植胚胎前鉴定并排除非整倍体胚胎是辅助生殖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当前临床上多采用对植入前胚胎的滋养外胚层进行样品活检和遗传学检测的方式来分析胚胎细胞的染色体倍性。该方法因涉及侵入性的胚胎细胞活检,操作繁琐,无法避免对胚胎造成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以
极端生境链霉菌的培养方法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放线菌(Actinobacteria)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70多年以来,已有11,000种抗生素被报道来源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如链霉素、万古霉素、红霉素、阿维菌素等。同时,链霉菌也是活性先导药物和新颖结构化学物种的战略“蓄水池”。然而近些年来,采用普通环境样品和传统分离培养策略,往往是对已知链霉菌物种和已知化合物的重复发现,
Genome Medicine新发现:培养皿中的癌细胞与人体内癌细胞存在巨大差异
癌症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寻找治疗癌症的方法。近年来,免疫治疗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癌症研究一般从实验室培养各种各样的细胞系开始,通过不同药物对这些细胞的杀伤效果,评估药物的疗效。这些细胞是科研人员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通过构建癌症模型进行癌症生物学和开发潜在的治疗方式,但是很少有人去验证这些细胞系是否正确。近期发表于
放宽人类胚胎培养“14天规则”,是进步还是灾难?
自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以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方面,这个技术可以使每个饱受不孕不育折磨的家庭看到新的希望;另一方面,由这一技术衍生而来的很多人类胚胎实验让大家担心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很快,人们就不得不考虑这些体外培养形成的胚胎该何去何从等一系列伦理问题。
北京大学邓宏魁课题组建立人潜能扩展多能干细胞(EPS细胞)的培养体系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hemically Defined and Xeno-free Culture Condition for Human 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在体外建立了成分明确、无异源成分的人潜能扩展多能干细胞(EPS
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研讨会圆满落幕!
5月29日,2021(第一届)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研讨会圆满落幕!本次研讨会历时2天,吸引了600+专家学者参加,各论坛的精彩报告层层递进、紧密衔接,展现了类器官模型在发育模拟、疾病研究、临床免疫、肿瘤药敏、再生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此外,3D类器官模型通过与活细胞成像、微流控芯片、生物3D打印等技术结合将成为未来疾病诊断、治疗方案选择、药物筛选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基于共培养发酵技术提高天然产物产量取得进展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饶义剑教授指导2018级本科生大创团队在天然产物尾孢菌素生物合成产量优化和共培养机理解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Enhanced cercosporin production by co-culturing Cercospora sp. JNU001 with leaf-spot-disease-related endophyt
2021 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研讨会
2021 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研讨会诚邀政产学研医界人士抵沪与会,共话类器官前沿,探讨目前类器官技术发展程度、存在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推动以类器官为基础的精准医疗研究及相应的临床转化,进一步加强类器官研究在肿瘤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移植以及新药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及融合。
有了智慧实验室场景方案,细胞培养小白“秒变”高手!
如今,细胞培养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广泛采用的方法。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安全、更方便的细胞培养体验,近日,海尔生物医疗联合上海原能细胞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发起了一场智慧安全细胞培养全流程体验,通过向全国用户分享覆盖从消杀到培养的一站式场景方案,让细胞培养小白“秒变”高手,提高实验室细胞培养质量,加速生命科学探索进程。云育CO2培养箱有“绝活儿”细胞培养安全还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