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井勇等发现中国高温热浪与土壤湿度有关
高温热浪是中国最主要的极端气候事件之一,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2003年夏,中国南方经历了创历史记录的热浪。2006年和2007年夏,中国许多地区再次遭遇高温热浪的侵袭。2010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范围都属历史罕见。这些极端高温事件对人民的生存和生活,能量和水资源的供需社会、工农业生产等都造成了重大损害。
PNAS:阳光刺激北极土壤释放温室气体
高纬度土壤储存着的碳至少是大气中的2倍,但是一项研究发现这种土壤中的碳可能被释放出来并且在接触阳光的时候转化成温室气体。Rose Cory及其同事分析了34个北极地点,其中一些地区目前正在经历着显著的永冻土融化。 当这种富含冰的土壤融化的时候,它会崩溃而且常常导致侵蚀和滑坡。这种稳定性的丧失会向地表水释放溶解的有机碳,在那里这些碳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而且能够转换成二氧化碳。
Science:土壤细菌和人类病原体能够交换药耐药性基因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称,土壤细菌和人类病原体会快速地交换药耐药性基因,提示环境中的细菌可促进抗生素耐药性危机。这些发现可改变目前的有关抗生素耐药性及对付它的方法的想法。土壤是地球上最大、最多元的微生物生境之一;它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是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一个巨大的来源。
“改性和增氧土壤原位修复湖泊水质技术开发”项目研发获得阶段性成果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社会发展类项目“改性和增氧土壤原位修复湖泊水质技术开发”于2012年由山西省科技厅立项,由大同市供排水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同开展。项目主要针对全球性的水库、湖泊的水质富营养化的突出问题,采用改性当地土壤,在短期内(约12小时)迅速将水体中的氮磷等指标降低,并将污染物质沉降到湖底。
ISME J:贺纪正等发现氨氧化古菌在酸性土壤硝化作用中起主导作用
酸性土壤(pH<5.5)在我国分布面积广泛,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一直以来,氨氧化细菌(AOB)被认为是土壤硝化作用的主要驱动者,但在多数酸性土壤中检测不到AOB,或发现AOB的存在与硝化作用无关,酸性土壤硝化作用的机理一直不够清楚。
Science:受到惊吓的蚱蜢会减缓土壤养分循环的速度
在捕食性蜘蛛在场的情况下,惊恐的蚱蜢经历了关键性的代谢及化学变化。如今,研究人员证明,当处于应激状态的蚱蜢死亡并开始分解时,它们的身体变化会减缓死亡的植物性物质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速度,并影响养分的循环速度。他们的发现与普遍认为的植物来源的物质比动物及它们的天敌对调节土壤养分循环的过程要更为重要的观点是相抵触的。
深层土壤锁定温室气体能力被低估
科技日报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和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深层土壤存储的碳比以前报告中认为的高出5倍以上。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植物和土壤》杂志上。 耕作、泥炭排水和毁林行为会导致土壤暴露于空气中,从而使温室气体释放出来。而土壤通过储存碳锁定温室气体,在对抗全球变暖中可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主要基于测量的30厘米深来估计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GLOBAL CHANGE BIOL: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通量调控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出调控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 N2O)通量的因素很多,如外部环境因子(温度、降水、氮沉降等),土壤特性(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但如何量化这些因素的调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这些气体通量模型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