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我国学者新发现揭示哺乳动物“吓一跳”的科学机制

 对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来说,突发的声音或触觉刺激能瞬间诱发惊跳反射,俗称“吓一跳”。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对哺乳动物的“吓一跳”反应起到重要作用。此发现深化了对本能防御行为神经机制的认识,为研究人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等疾病提供新方向。惊跳反射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整个生

2021-11-15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构建动物乳脂肪酸高通量检测方法与指纹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动物乳中脂肪酸检测方法与指纹图谱的构建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建立了比现有国标方法多检测32种脂肪酸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并绘制了荷斯坦奶牛、娟珊奶牛、水牛等8种动物乳的脂肪酸指纹图谱,为系统解析动物乳成分奠定了方法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奶业科学杂志(Journal of Dairy S

2022-01-08

PNAS:在哺乳动物视网膜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神经元类型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复杂的神经元回路相互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所谓的中间神经元在这个沟通链中起中介作用。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哺乳动物视网膜中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中间神经元类型。

2021-11-07

科学家跨近200物种探索癌症发病奥秘,发现癌症死亡率与饮食有关,肉食性动物风险最高

这世界上,并不只有人类这一种动物会得癌症。但是不同的物种之间,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差别其实是很大的,比如说裸鼹鼠这种神奇的动物,就几乎不会得癌症(然后还超级抗衰老)。为什么有些动物特别抗癌?我们能不能搞清楚它们的抗癌秘诀,然后学上一学?近期,蒙彼利埃大学科研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他们研究了191种动物的疾病数据,发现动物因癌症死亡的风险与物种的体型和寿命

2022-01-08

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神经元相比,人类神经元中的离子通道的数量比预期的要少得多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吃惊地发现,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神经元相比,人类神经元的离子通道的数量比预期的要少得多。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1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2021-11-15

Cell:新研究揭示垃圾DNA在哺乳动物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年10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我们近一半的DNA已经被视为垃圾,是进化的弃物:边缘化或破损的基因,整入在我们基因组中被肢解或沉默的病毒,它们都与人类机体或人类进化无关。但是过去十年的研究已表明,这些DNA “暗物质”(即垃圾DNA)中的一些确实有其功能,主要是调节编码蛋白的宿主基因---仅占我们总基因组的2%---的表达。然而,生物学家们

2021-10-31

Science:探究哺乳动物体外配子发生

2021年10月7日讯/生物谷BIOON/---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在雌性中分化为卵母细胞,在雄性中分化为精子。卵母细胞和精子融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发育成新的个体,从而将其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在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经过表观遗传重编程和表观遗传编程,在受精时获得全能性,以高保真度维持基因组信息,并且通过减数分裂重组产生基因组多样性。为了探索生殖细胞在发

2021-10-07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哺乳动物纤毛中央微管形成的分子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朱学良研究组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该工作中,研究人员揭示了哺乳动物动纤毛中央微管形成的分子机制。动纤毛(motile cilia)是一种突出于细胞表面的毛发状细胞器,由基体、轴丝和纤毛膜组成。在哺乳动物体内,以多纤毛的形式广泛分布于气管、脑室和输卵管

2021-10-12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麝科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功能季节性波动研究获进展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 chrysogaster)是全球濒危物种,为减少野外麝科动物被捕杀,可持续利用天然麝香资源,进而促进野生麝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1958年开始我国相继开展了林麝、马麝等麝科动物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随着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养殖数量逐年上升,发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肠道疾病是限制麝科动物人工养殖

2021-12-07

研究揭示麂属动物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组三维构象的演化

 麂属动物是鲸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下的一类哺乳动物,属内各物种间差异巨大的染色体数目而受到生物学家关注,是研究哺乳动物成种机制和染色体演化的优异模型。小麂、黑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黑麂和贡山麂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和贡山麂都有8条(雌性)和9条(雄性)染色体,它们的核型却不相同,而小麂有46条染色体。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多种

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