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吴青峰/吝易团队揭示青春期启动的发育编程机制
该研究以人类遗传学研究为切入点,揭示了Tbx3序列性调控下丘脑KNDy神经元的命运进而诱发青春期启动的过程,为青春期启动的发育编程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Nature子刊:东南大学吴富根团队开发基于纳米的原位癌症疫苗,激活全身免疫反应
在过去的十年中,癌症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前景。各种癌症免疫疗法,例如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癌症疫苗、CAR-T疗法等,已被广泛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厦门大学吴乔团队揭示肝星状细胞外泌己糖激酶HK1加速肝癌进程新机制
尽管HK2被认为是治疗HK1-HK2+肿瘤类型的理想靶点,该研究提示联合靶向肿瘤自身的HK2和HSCs来源的胞外囊泡HK1将是更为理想的肝癌治疗策略。
李华兵/伊成器/吴玉章合作揭示tRNA-m1A修饰调控CD4+T细胞功能的新机制
该研究首次详细地阐明了 CD4+T 细胞功能改变过程中 tRNA 化学修饰控制细胞内翻译的分子机制。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团队发现,腹腔镜手术是治疗早期肝癌的“王道”
作为微创手术的代表,腹腔镜手术现在已经是很多外科科室的主流了,相信医生们也不用像十几年前一样,努力给患者科普腹腔镜的优势,因为很多患者都“非腹腔镜不做”啦。
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荣获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十年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刘奕志教授的引领下,已连续12年荣膺中国医院专科声誉(眼科)排行榜首位
STTT:暨南大学吴建国团队阐述缺氧信号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展望
氧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细胞维持氧的平衡来确保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氧气正常的条件下,人体细胞消耗氧气和营养物质来合成能量ATP;氧还参与了细胞各种关键的生化反应。
暨南大学张其威/吴建国等发现,奥密克戎曾发生多次基因重组
当前世界各地新冠肺炎(COVID-19)的大流行主要是由更具传染性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科学家一直在持续关注可能出现的新的重组变异株,因为基因重组是新发和再现的人类病毒病原体产生的重要进化机制,同时也是冠状病毒进化适应的一种重要途径。冠状病毒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在单次进化事件后迅速累积多个突变,导致病毒传染性提高或者免
Nature子刊:南京大学吴锦慧团队改造细菌作为癌症疫苗
尝试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是一种最理想的抗肿瘤治疗方式。肿瘤接受了放疗以后,会释放出一系列的抗原。理想状态下,这些抗原可以直接作为抗肿瘤原位疫苗,激活树突状细胞(DC),然后将抗原呈递给CD4+T或者CD8+T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反应。然而,由于肿瘤在其内部构建了一种抑制性的免疫微环境,导致放疗诱导细胞释放抗原的同时,也会诱导抑制性免疫细胞的浸润。在这些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王辉团队联合化学学院吴丁财团队研发出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王辉主任医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吴丁财教授团队,受腹膜不对称结构的启发,成功开发了一类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双面神”多孔水凝胶,成功整合抗变形、防粘连和促愈合的特性,有望成为临床无张力软组织修复的一种理想材料。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刊 Advanced Materials杂志(影响因子 30.849),中山大学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