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肠道微生物群变化或可加剧认知能力下降
在喂食生酮饮食并间歇性缺氧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中,一类叫做嗜胆菌(Bilophila)的细菌浓度急剧增加。他们还发现,生酮饮食、缺氧和用一种叫做沃氏嗜胆菌的嗜胆菌处理会损害海马体,导致小鼠的认知能力下降。
Genome Biology:揭示生命早期肠道菌群演变规律及决定因素
8月25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在Genome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文章。该团队收集并分析了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超过1万例新生儿肠道菌群数据,揭示了全球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地域特征,并通过生态学模型和系统功能分析阐明了人类肠道菌群由婴幼儿向成人转变的确定性模式。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和统计学模型,对来自1956个新生儿
Cancer Communications: 利用肠道微生物群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治疗癌症
2021年8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区系失调会导致生理变化,并与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有关。
MUCOSAL IMMUNOL:PRKAR2A缺失可通过增加IFN刺激的基因表达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来保护小鼠免受实验性结肠炎的侵害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UC)。该研究证明了UC患者的结肠黏膜和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PRKAR2A磷酸化(p-PRKAR2A)降低,并阐明了PRKAR2A缺失在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中的功能,表明PRKAR2A可能有助于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在IBD临床试验中的不令人满意的结果。
树鼩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策实课题组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tree shrew telomeres and telomerase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树鼩的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及其进化特征。树鼩(Tupaia belangeri
上海交大海洋学院发现与真核生物进化关系更靠近的新古菌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王风平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在线发表了以“Expanding Asgard members in the domain of Archaea sheds new light on the origin of eukaryotes”为题的研究论文,海洋学院
来自中国5省2.1万人群的里程碑式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代盐品来替代普通食盐每年或能有效预防全球数百万人死亡!
来自澳大利亚悉尼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饮食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利用减钠、加钾的代盐品(salt substitute)来代替食盐或能明显降低人群中风、心脏病发作和死亡的比率。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代盐品并没有任何有害影响。
Cell:看看万能的肠道菌群如何「塑造」免疫的昼夜节律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动物都遵循与日照相关的昼夜节律。自然光的周期变化会带动饮食和睡眠等有「节律」的行为。生物钟使动物体的生理过程与昼夜光周期同步,从而可以预测环境的变化。在哺乳动物中,生物钟是由复杂的转录因子网络,在 24 小时的周期内驱动基因「有节律」的表达而实现的。生物钟几乎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中,并通过来自大脑「中央时钟」的神经元和
Molecular Plant:基于质核基因组变异揭示杂交稻的五大母本材料类群及杂交育种轨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韩斌研究组,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Cytoplasmic and nuclear genome variations of rice hybrids and their parents inform trajectory and strategy of h
肠道菌群和大脑的奇妙关联又双叒叕增加了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越来越被认为是宿主免疫和大脑健康的重要调节因子。衰老过程会导致微生物群发生巨大变化,这与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不佳和虚弱有关。此前研究表明,衰老会触发代谢和免疫反应的变化,进一步导致大脑功能和行为的紊乱,其中包括海马体相关认知行为的损害。值得注意的是,动物模型已经揭示微生物群在调节宿主肠道衰老相关生物标志物方面具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