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野驴肠道菌群宏基因组研究获进展
迁地保护是除就地保护之外对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动物园作为迁地保护的重要场所,属于典型的人工圈养环境。在该环境中,人工对圈舍消毒灭菌,为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也会使用抗生素治疗一些疾病。
刘光慧/张维绮/曲静/王思合作揭示古病毒复活驱动程序性脑衰老
该研究系统揭示了介导灵长类额叶衰老及认知功能减退的新型分子通路,为人类脑衰老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科学评估和预警提供了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并为发展干预脑衰老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靶向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细胞·代谢》:河南省人民医院袁慧娟等发现肠道菌群参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并证实肠菌移植是治疗新策略
这项研究通过“临床现象-机制研究-临床治疗”的研究思路,揭示了肠道菌群参与DSPN发病的机制,并证实肠道菌群可以作为治疗DSPN的新靶点。
Nat Commun:科学家绘制出了迄今为止最深入的健康肠道菌群从母体转移到婴儿体内的图谱
来自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完成了迄今为止对常见肠道菌群母婴传播最深入的调查,相关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双歧杆菌的有效转移,双歧杆菌是婴儿期至成年期维持机体健康的主要组分。
华南师范大学王璋团队发表顶刊论文,揭示环境污染通过呼吸道菌群紊乱影响呼吸健康指标
环境污染暴露影响呼吸健康,导致肺功能下降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健康人体下呼吸道存在微生物群落——
PNAS:中科院陈春英课题组揭示肠道菌群能够将外源性碳纳米材料发酵成短链脂肪酸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Chen Chunying)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肠道菌群能够将外源性碳纳米材料(carbon nanomaterial)作为碳源发酵成短链脂肪
PNAS:陈春英团队发现肠道菌群新功能,可将工程无机碳纳米材料发酵成内源有机代谢物
该研究基于建立的创新分析方法,首次明确了碳纳米材料从源端-中端-终端的代谢全流程,突破传统微生物只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合成有机丁酸分子的认知,证实了肠道微生物能够利用人工合成碳纳米材料作为碳源生成内源有机
Nature:靶向PD-L2–RGMb有望增强克服肠道菌群相关的免疫治疗抵抗力,增强癌症免疫疗法的疗效
癌症免疫疗法已经改变了许多类型癌症的治疗。然而,由于仍然不甚明了的原因,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这些强大的疗法中获得同样的益处。
Nature子刊:孙宝林/于丹/舒雪琴等揭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调控万古霉素耐药性发生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利用修饰组学分析鉴定了金黄色葡萄球菌NOS内源NO的S-亚硝基化修饰靶点,揭示了细菌NOS及其内源产生的NO通过介导靶蛋白的S-亚硝基化修饰以促进万古霉素耐药性发生的具体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