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北京大学最新Cell论文:李龙/宋晨/高宁团队揭示膜蛋白进入脂膜折叠的分子过程

该研究捕获了膜蛋白转位过程中的一系列中间状态,揭示 Sec 转位复合物在膜蛋白转运过程中不仅提供蛋白质穿膜的通道,更扮演“分子伴侣”的重要角色。

2025-02-23

Nat Neurosci:科学家发现一种能调节早期大脑发育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特性的新型分子机制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元微核或能作为小胶质细胞转化的特殊生境信号,同时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出生后早期大脑新皮层中小胶质细胞特性调节的潜在分子机制。

2025-02-16

Cell Research:朱永群/周艳联合揭示病原菌鞭毛马达旋转方向转换的分子机制

这项研究工作反驳了以往所有的关于鞭毛马达方向转换是因为C ring的结构外延这一假说,纠正了之前所有关于C ring的组装和结构的错误理解,改变了之前认为定子是完全固定在细菌内膜上的概念。

2024-09-04

Nat Commun:潘光锦/永礼团队揭示METTL3/METTL14维持核仁相分离及功能完整性的新功能

该发现不仅揭示了METTL3/METTL14维持细胞功能的一个从未报道的机制和作用,而且也有助于体现核仁这样一个无膜亚细胞结构如何维持其正常结构和功能。

2024-09-08

科研人员研发新探针实现对固定细胞线粒体的STED成像

作者采用了一种新的生物偶联策略,开发出了一种兼容固定细胞STED成像的新型线粒体探针。

2024-05-17

Nat Methods:赵唯淞/李浩宇/陈良怡合作发明SN2N自启发去噪方法,实现快速、温和的长时程超分辨成像

SN2N不仅打破了传统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在光子效率和数据需求方面的瓶颈,还能应用到多种现有的超分辨显微镜系统。

2024-09-14

研究人员绘制脊髓损伤的分子时空图谱并发现新治疗靶点

该工作不仅为理解受损脊髓的时空重组提供了丰富的分子信息和有用的数据分析工具,而且鉴定出具有SCI治疗潜力的新靶点IGFBP2蛋白,为未来推进相关转化研究和进一步的机制探索奠定了基础。

2024-08-13

Science子刊:一种称为SR-18292 的小分子有望治疗镰状细胞病

研究表明,将一种小分子与羟基脲结合使用,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提高胎儿血红蛋白的生成。这可能为那些对羟基脲单独治疗效果不佳的镰状细胞病患者提供一种重要的新治疗选择。

2024-08-12

Angiogenesis研究用可视化血管类器官模型,揪出“捣乱分子”,给新药研发“开绿灯”!

研究成功构建双报告细胞系及可视化、可量化的体外血管生成模型,验证了VEGFR抑制剂等药物效果,发现新血管生成调节剂,为体外药物筛选提供了有潜力的平台。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