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机制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前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建华课题组与麻锦彪课题组合作的关于RNA-cleaving DNAzyme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解析了8-17 DNAzyme与底物类似物的活性复合物结构,首次揭示了RNA-cleaving 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机制,为DNA
Cell:施一公组首次报道人源剪切体原子分辨率结构
2017年5月12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施一公研究组于《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剪接体的原子分辨率结构》(An 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pliceosome)。这是第一个高分辨率的人源剪接体结构,也是首次在近原子分辨率的尺度上观察到酵母以外的、来自高等生物的剪接体的结构,进一步揭示了剪接体的组装和工作机理,为理
PNAS:CD33 可变剪切导致老年痴呆
对于大部分物种来说,停止生育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人类属于罕见的特例。长辈不仅要负责照顾后代,还要传授许多自然与社会经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认知水平会慢慢地下降,这使得老年人竟然成为了社会上最需要照顾的一大群体。因此,如何解决由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的认知障碍是目前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随着我们国家逐步迈向老年化社会,这一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维生素D缺乏容易引发应力性骨折
最近发表在最近一期《Journal of Foot & Ankle Surgery》杂志上的文章指出:患有应力性骨折的患者中一半以上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都不足。
Science:口服RNA剪切药物有望治疗绝症
运动神经元负责将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给肌肉纤维。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中,运动神经元缺乏生存所需的一种蛋白,结果神经元逐步死亡而患者肌肉日渐萎缩。目前,这种疾病还是个不治之症。罗氏制药(pRED
JBC:张宏等揭示线虫Atg4同源基因的剪切活性
2012年7月5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张宏实验室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Differential function of the two Atg4 homologues in the aggrephagy pathway in C. elegans”的文章。
PNAS:DNA测序可能有助于解释珊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
一项研究说,先进的DNA测序技术可能有助于科研人员探明哪种珊瑚更有可能比其他珊瑚在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中生存下来。近来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某些珊瑚能比其他一些珊瑚更好地承受环境压力,诸如珊瑚白化,但是这种适应力增强的基础尚不清楚。
新公司CRISPR获得2500万美元研发基因剪切技术
最近位于瑞士巴塞尔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融资2500万美元资金以开发基于Cas9技术的基因剪切技术CRISPR-Cas9。这项技术可以被用于治疗基因类疾病。这也是目前药物研发中的一大热点。
Nature:Lsm蛋白质复合物特异性识别剪切体U6 RNA的分子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首次研究了Lsm2-8蛋白质复合物自组装的晶体结构及其特异识别U6小核RNA 3‘末端序列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