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P:江桂斌等揭示全氟碘烷雌激素效应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研究组首次发现并确证了全氟碘烷的雌激素效应,解释了其构效关系,为研究全氟类化合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由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研究所主办的《环境与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上。 全氟碘烷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污染物,关于其毒性效应的研究目前属于空白。
JEP:研究发现情绪版“分离效应”
数学家Savage(1954)在其《统计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一书中提出的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 principle)是规范性决策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该原则可表述为:如果知道事件E发生,决策者会采取行动A;知道事件E不发生,决策者会采取行动A;据此,在不知道事件E是否发生的情况下决策者也会采取行动A。
:皮质中间神经元的网络效应
有人提出细胞类型的多样性可能是,至少部分是前额皮质中与神经细胞相关的行为变化性的基础。为了支持这一假设,Kvitsiani等人如今指出,前扣带回(ACC)中的小清蛋白-表达(PV+)中间神经元以及生长激素抑制素-表达(SOM+)中间神经元的一个亚型,与不同的网络及行为功能有关。
RIG-I对肝细胞肝癌发生、预后判断及干扰素治疗效应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勃林格殷格翰能倍乐可有效应用于哮喘的治疗
勃林格殷格翰公布来自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经由能倍乐(R)吸入器每日给药一次的噻托溴铵能够有效应用于不同严重程度的哮喘的治疗,而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Science:研究揭示药物在小鼠中如何抵抗阿尔茨海默症效应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科学》Science在线刊登了国外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poE-Directed Therapeutics Rapidly Clear β-Amyloid and Reverse Deficits in AD Mouse Models,”,文章中,作者揭示了药物在小鼠中是如何对抗阿尔茨海默症的。
Nature:利用细菌效应蛋白构建出有望用于免疫疗法的“安全开关”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来自细菌的天然蛋白在免疫细胞中构建一种“暂停开关(pause switch)”,从而潜在地导致人们开发出更加有效和安全的免疫疗法来治疗诸如癌症和多发性硬化症之类的疾病。 这些“效应蛋白”是由一些细菌产生的,它们能够保护自己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它们侵袭宿主免疫细胞,关闭免疫反应足够长的时间以便允许细菌进行复制。
Cancer Res:揭示卵巢癌抵御机体自然杀伤T细胞免疫效应的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Cancer Research在线刊登了德国伯恩大学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GD3 as a Suppressor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Ovarian Cancer,”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在卵巢癌中,新分子GD3可以作为先天免疫效应的一个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