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合新技术:科学家在创伤处“变”出新皮肤
众所周知,大面积的皮肤创伤,包括严重烧伤、褥疮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的创伤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当皮肤表面破裂时,构成皮肤外层的上皮细胞会向伤口处迁移,以努力修复创面并密闭伤口,但这种愈合过程在较大的伤口中会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近日,来自美国Salk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技术,使修复大面积皮肤创伤的整形手术在未来或将成为历史。新技术
解密:干细胞在急诊创伤治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什么是干细胞 ?干细胞在急诊创伤治疗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索。干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细胞,能够再生人体的各种组织,因此在创伤治疗中有一定的临床潜力,特别是在骨折愈合、软骨愈合及创伤后炎症等方面。迄今为止,研究主要集中在了解干细胞的行为和功能,虽然有些转化的应用已经达到了1期临床试验,但在干细胞治疗真正达到临床实践之前,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1 干细胞的生物
发现重写创伤记忆的神经元
2018年6月22日/生物谷BIOON/---对创伤经历的回忆会导致精神健康问题,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会破坏一个人的生活。据估计,当前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遭受恐惧或应激相关的障碍。如今,一项新的研究在细胞水平展示了一种疗法如何能够治疗长期的创伤记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6月15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activation of recall
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产生的一种心理疾患,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目前的PTSD遗传学研究存在结果异质性高、缺乏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聚焦同一个生物学通路的基因是研究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神经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研究显示多巴胺能系统与包括PTSD在内的多种心理疾患存在联系。因此,研究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
专访温州大学校长李校堃教授:研发生长因子类药物无痕修复创伤
三十年前的一个夜晚,李校堃教授遭遇了人生第一场严峻的考验。当时他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科研人员,却因一场意外事故致使面部留下严重的穿透创伤。面临着缝针甚至毁容的风险,他却毅然选择了仍在动物实验阶段的成纤维生长因子喷剂。作为新药的第一位使用者,第二天他就从镜子里发现了“奇迹”:原本预计需缝合30针的伤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愈合,已完全不需要缝合,而且在一周内痊愈且没有疤痕留下。这次奇遇,也让李教
幼年时的心理创伤究竟有多大危害?
2018年1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会对大脑的发育产生负面的影响。事实上,儿童遭受虐待的事件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常见。据统计,2015年到2016年间澳大利亚儿童受到虐待的事件超过了45000,其中包括生理虐待,性虐待,无视以及失去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关爱等等。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会严重影响之后的心理发育以及造成行为障碍。根据调查,童年遭受虐待的人们更多地表现出抑郁、自
南大研究:南京大屠杀创伤记忆影响大脑80年
12月13日,南京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向新华网透露“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精神健康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据南大社会学院梁莹教授介绍,本次研究发现,南京大屠杀相关历史记忆的激活引起幸存者控制情感与负性记忆脑区的强烈激活,创伤记忆对幸存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起码可以持续八十年之久(1937-2017)。据悉,本研究由教育部青年*、南大社会学院教授梁莹和南大中美文化研
中国科学家构建首个创伤后应激障碍遗传学数据库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在创伤事件暴露后,是具有复杂病因的综合征。美国2013年公布的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PTSD已从“焦虑障碍”组移到新的分组“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中。经历创伤事件是罹患PTSD的必要条件之一,关于全球创伤事件暴露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70%的受访者至少报告了一例创伤事件,但其中只有少数人
BMJ:严重创伤会导致肠道微生物发生急性紊乱
2017年10月27日/生物谷BIOON/---根据最近发表在《Trauma Surgery & Acute Care Ope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严重创伤发生后72小时之内肠道的微生物组成与平衡将会发生显著地变化。这些变化或许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或死亡,也会帮助医生延缓严重的症状发生。肠道对于损伤反应具有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组对人体健康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然而,此前我们一直不清楚受到严重损
EBioMedicine:创伤性脑损伤能够损害上百种基因,导致严重脑部疾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报道,头部损伤能够损害大脑中的上百种基因,从而增加人们患上很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