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百岁兰基因组和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百岁兰(Welwitschia mirabilis)又名千岁兰,是买麻藤类单种科百岁兰科孑遗植物,系裸子植物中唯一的草状木本,是罕见的植物。化石记录百岁兰曾广泛分布在巴西、葡萄牙等地。随着大陆板块分裂,气候骤变,自然居群幸存于如今的安哥拉与纳米比亚沙漠。百岁兰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保护植物,被国际植物学会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
Genome Biology:开发出单细胞基因组单分子测序新方法
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scWGS)可以有效揭示生物样品中不同细胞之间的异质性,并系统鉴定单个细胞的基因组中发生的遗传变化,例如拷贝数变异(CNV)和点突变(单核苷酸变异,SNV)等。过去十年,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多种单细胞基因组扩增技术,例如简并寡核苷酸引物PCR扩增技术(DOP-PCR)、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DA)、多重退火和基于环的扩增循环技术(MALB
Science:新研究发现151个基因组区域影响人类白质微结构
2021年6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人脑中的白质在组装分布式神经网络中起着关键作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MRI)使得研究体内白质成为可能,据此发现白质微结构(white matter microstructure)的个体间差异与各种临床结果有关。尽管已知一般人群中的白质差异
研究发现RNA:DNA hybrids协助修复拟南芥叶绿体基因组断裂的新机制
正确修复受损DNA对基因组完整性和个体发育至关重要。作为半自主细胞器,植物的质体必须通过一系列机制来维持自身基因组完整。清华大学孙前文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发现RNA:DNA hybrids结构协助拟南芥叶绿体基因组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全新分子机制,证实RNA:DNA hybrids在促进同源重组修复和叶绿体细胞器发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揭示
玉米重要自交系A188基因组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组选择育种创新团队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合作,对玉米重要自交系A188的基因组进行了组装。该研究在高质量的基因组组装基础上, 深入解析了玉米愈伤组织的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特征,并利用比较基因组方法揭示了基因组结构变异对玉米性状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
亚洲芒苞草属和非洲黑炭木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与系统定位研究取得进展
翡若翠科(Velloziaceae)由5属约250个物种组成的单子叶植物科,在非洲、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半岛、中国和南美洲间断分布。该科植物多为耐旱的复苏植物,花的特征较为相似,而叶形、植株大小和生活型等形态特征又具变异,因而该科植物的分类比较困难,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对采自我国横断山
PNAS:玉米B染色体基因组图谱和功能研究获进展
一个多世纪前发现,B染色体在较多植物、动物和真菌基因组中存在。B染色体对于个体的生命活动来说不是必需的,但它们仍通过不同的机制存在于种群中。例如,玉米B染色体不与任何A染色体配对,其传递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花粉第二次有丝分裂B染色体会发生不分离(nondisjunction),包含B染色体的精核优先与卵细胞受精,使其能够在群体中传递
Cell:揭示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可控制宿主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群的互动方式
2021年6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生活在身体表面(如哺乳动物的皮肤)的数十亿生物体---统称为微生物群(microbiota)---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相互沟通,并与宿主免疫系统沟通。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鉴定出哺乳动物的一个可能调节组织修复和炎症的内部通信网络,从而为肥胖和炎症性皮肤病等疾病如何产生提供了新的见解。他们发现整
科研人员开发出同时分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遗传变异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中生团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合作,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发表了题为A new approach to decode DNA methylome and genomic variants simultaneously from double strand bisul
Nat Commun:基因组研究或能揭示潜在的组合性疗法或能有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
2021年6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天全球都有大约1700人因该病而死亡;尽管绝大多数乳腺癌都是可以治疗的,但最具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三阴性乳腺癌(TNBC)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转移潜力大,且往往会对常规疗法产生一定的耐受性,从而导致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较差。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