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多样性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调控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与植物生产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线虫等)以多营养级微食物网形态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际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健康和产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多样性影响作物产量的作用机制,可为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
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与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连祯、研究员骆永明等,在作物吸收微塑料通道与机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微塑料可通过新生侧根间隙进入可食作物》(Effective uptake of submicrometre plastics by crop plants via a crack-entry mode)为题,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
作物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遗传与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如辐射诱变、EMS诱变)产生全基因组的随机突变已经成为农作物育种的常规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农艺性状突变体的筛选较为费时、费力。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则通过创制目标基因的突变文库,在施加一定选择压力下能够快速获得目的突变体。目前,植物基因的定向进化通常先通过易错PCR、DNA
根际微生物组响应作物生长和氮素输入方面取得进展
根际是指靠近植物根系、受植物根系活动影响的微区域,是植物与土壤生态系统之间的交互界面。大量微生物定殖于此并与植物根系以及周边土壤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对植物养分获取、生长发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根际微生物基因组被视作植物第二基因组。我国是世界上氮肥施用量最大的国家,过量的氮肥投入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在氮肥影响下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助于深入探究植物与
科技部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
河南省科技厅: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力度,落实科技部与河南省部省会商会议相关议定事项,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推荐和专家论证,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基本具备建设运行条件。现决定批准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运行(名单附后)。河南省人民政府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按照
园艺作物育种中的基因编辑技术进展
10月8日,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中心郎曌博研究组题为Genome Editing for Horticultural Crop Improvement 的综述论文。 该文系统总结了不同的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系统的优缺点,基因编辑技术在园艺作物上的研究现状,以及基因编辑在园艺作物育
去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917亿公顷
8月26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在京发布2018年全球转基因/基因改造作物商业化状况。据悉,2018年共有70个国家种植或进口了转基因作物,这已是全球连续应用转基因作物的第23个年头。26个国家(21个发展中国家和5个发达国家)共种植了1.917亿公顷转基因作物,比2017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90万公顷。ISAAA董事会主席Paul S. Teng博士表示:“虽然农业生物技术
Science:为了养活14亿人口,中国在农作物基因组编辑上押下重注
2019年8月5日讯/生物谷BIOON/---如果高彩霞(Gao Caixia)是一名农民,她可能不会那么引人关注。她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CAS)的一个分支机构的办公室里从事科研工作。从她的办公室到大厅,来自一种异常柔软的水稻品种和一种具有特别肥大的穗粒且对一种常见真菌产生抗性的小麦品种的种子在组织培养室中发芽。走一小段路,就会发现温室里就挤满了野生番茄,它们比驯化品种的番茄要顽强得多,但也结
作物低磷胁迫应答的调控新机制首次被揭示
4月16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划所)土壤植物互作创新团队易可可研究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水稻磷素感受器SPX蛋白的低磷胁迫稳定性调控机制,构建了基于SDELs-SPX4-PHRs的低磷胁迫应答调控程序。磷素是作物丰产所必须的大量营养元素,由于磷素在土壤中有效性低、易被固定,导致全球约70%耕地中
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重大研究计划2019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玉米、水稻和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控制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综合应用生物学、农学及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手段,集中深入地探讨株型发育和籽粒形成这两个密切相关并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重要生物学过程的遗传及生理生化调控机理,进一步通过分析籽粒形成和株型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生物学过程之间的互作关系,阐明影响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一、科学目标针对我国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