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药业PD-L1单克隆抗体(CS1001) I期临床试验首例病人用药
-国内首个自然全长全人源抗PD-L1单克隆抗体(CS1001) I期临床试验首例病人用药苏州2017年10月20日电 /美通社/ -- 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今日宣布,国内首个全长全人源PD-L1单克隆抗体药物CS1001首次人体临床试验成功迎来首例病人在北京肿瘤医院的入组和给药,随后的试验将在北京肿瘤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等地同步展开。基石药业是一家专注开发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生物医药公司。“这
李克强:集中优势力量攻关疑难高发癌症
“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癌症治疗专项重点攻关。”10 月 9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已经在‘上天’‘下海’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不俗进展,还要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攻克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难题。”总理说,“要集中更多科研力量和财力,尽早在这方面取得重点突破。这件事一旦有突破,不仅直接造福当代群众,还惠及子孙后代,功德无量!”2013 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显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多个杂志报道CAR-T细胞可穿透血脑和血睾屏障杀伤肿瘤细胞,凸显比传统药物更大的优势
上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了一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JCAR017)治疗后的临床结果。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并持续缓解12个月。同时在患者的脑脊液中检测到CD19 CAR-T细胞的存在,表明这些细胞具备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除此之外,在患者肿瘤回归(出现复发性病灶)时发生了CAR-T细胞的显着扩增,表明对
新技术:Spaser可就地灭杀循环肿瘤细胞
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对于肿瘤的转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一直是癌症治疗的一大挑战。虽然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致力于使人体摆脱原发性肿瘤的技术,但是如何防治肿瘤转移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循环肿瘤细胞从形成的肿瘤实体上脱落,游走在体内寻找新的位置“安家落户”。为了防止CTC细胞从血液循环系统中安全的转移,来自佐治亚州立大学、阿肯色大学医学科学院、阿
Galapagos 公司肺纤维化新药GLPG1690 II期临床优势凸显
2017年8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Galapagos公司宣布,其旗下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药物GLPG1690 在一项名为FLORA 的IIa期临床试验中获得喜人成果。这项临床试验共招募23名IPF患者参与,其中17名患者接受GLPG1690治疗,另6名患者作为安慰剂对照。该试验的首要目的是评估GLPG1690在IPF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药理学效应。第二目的
微生物所揭示三羧酸循环调控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机制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人体致病真菌。每年由念珠菌引起的女性阴道感染病例达7500万,鹅口疮病例达1300万,血液和深部器官感染人数40万以上。由于对念珠菌基本生物学和感染机理的研究相对落后,目前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念珠菌病的药物非常有限。菌丝发育是白色念珠菌最重要的致病性特征,抑制菌丝发育导致该病原菌毒性急剧下降。因此,菌丝发育相关因子也是新型抗念珠菌药物的理想作用靶标。三羧酸循环(TCA
赛默飞快速克隆解决方案
天然产物抗癌:我国肿瘤药物开发的优势方向
从天然产物中获取抗肿瘤药物是目前国内外肿瘤药物开发的热门领域。我国作为一个天然产物大国,除了拥有巨大的天然产物资源,还拥有源远的天然产物开发和使用历史,因此,我国有众多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天然抗瘤药物的开发。下面笔者与大家来看一看目前开发最为成功的几大类天然抗癌药物。一. 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紫杉醇(结构式如图一所示)是最具抗癌活性的天然产物之一,该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多西紫杉醇已被广泛用于卵巢癌、肺
在循环系统“高速路口”设卡能够减缓癌症的恶化速率
2017年7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研究者们发现了通过血液阻断的方式延缓癌细胞在机体内部扩散的方法,希望能够有助于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解剖学与细胞生物学家Alison Allan博士通过对循环性肿瘤细胞(即从原生部位脱离的癌症细胞,能够通过在血液系统中循环到达机体的其它部位)进行检测,找到了一种可能的针对前列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手段。"对于前列腺癌来说,90%的死亡都是由于癌
生物创新药细分市场战略投资展望——单克隆抗体药物篇
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生物创新药物是医药行业的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单抗克隆药物、蛋白药物、基因与核酸药物等,优良的政策将积极促进我国生物医药的高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令人期待。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生物靶向药物,具有特异性高、靶向性强和毒副作用低的特点,在治疗方面效果显着。伴随着抗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抗体的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