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发布精准诊断一类疾病的核心使能技术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马占山团队发布了两项生物信息技术(算法和软件)可用于精准诊断菌群相关疾病指标的研发,也可用于其它环境微生物群系监测的研究。相关研究分别发表在《微生物生态学》和《科学报告》上。现今,仍有一类疾病(例如乳腺炎、BV、IBD、肥胖、牙周炎等),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缺乏完整了解,使临床诊断存在诸多障碍。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就是与人体“菌群失调”密切关联,类似于自然生
中科院科学家在SARS冠状病毒起源与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专家在SARS冠状病毒起源与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专家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一处蝙蝠SARS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研究揭示了我国蝙蝠携带有不同株具有跨种传播至人群可能性的SARS冠状病毒,揭示了SARS冠状病毒可能的重组起源,为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蝙蝠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自2005年以来,多个研究团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多种菊头蝠中发现了越来
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含2名诺奖获得者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今天揭晓,共有61人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1人,化学部9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3人,地学部10人,信息技术科学部6人,技术科学部12人。在新当选的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男性58人,女性3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为54.1岁,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67岁,60岁(含)以下的占91.8%。为优化院士队伍学科结构,在2017年增选工作中,中科院进
中科院成立生命健康科技产业联盟
中国科学院生命健康科技养老产业高峰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会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生命健康科技产业联盟。该联盟由中科慧康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国科网城健康产品服务平台、国科健康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国科双创健康教育服务平台等中科院的四大平健康产业平台共同推动成立,以期发挥中科院科研与技术优势,更好地关爱老年人健康,让老年人老有所医,提高生活质量,安度晚年。联盟还将打造一条连接中科院内外,涵盖研发、科技
以苏大附二院为首的复发性流产多中心研究正式启动
苏州市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暨复发性流产研究启动会在2017年12月9日于苏州胥城大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办,会议邀请了国内多名著名的生殖内分泌专家做演讲。本次大会进一步规范了不孕症与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疗,并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大会最具意义的是复发性流产规范化诊治多中心研究的启动。启动会的发起人苏大附二院妇产科张弘主任,根据其院内开设复发性流产专病门诊近十年来的总结,并
Nature:中科院蔡时青课题组揭示出衰老速度存在自然差异之谜
在大鼠大脑中,对神经胶质细胞进行抗GFAP抗体染色,图片来自ArizonaLifeScience/Wikipedia。2017年11月12日/生物谷BIOON/---衰老的特征是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而且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一种主要风险因素。先前关于衰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长寿的调节上,有超过100个基因和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已被鉴定出能够调节酵母和哺乳动物等有机体的寿命。近期的研究已表明基因
乐卫东教授专访——大连医科大学附一院/瑞金医院生物医学研究院
编者按:继2016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自噬领域的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Yoshinori Ohsumi(大隅良典)后, 自噬(autophagy)成为继凋亡(apoptosis)后,当前生命科学又一个研究热点。然而,有关自噬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自噬发生机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澄清,如自噬的调控机制、自噬与肿瘤的关系以及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机制等。加深自噬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同时具有非
中科院院士赫捷:肿瘤防控有四个难点
“预防难、发现晚、不好治、不规范。”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赫捷在11月1日的“国际肿瘤防控大会暨国家癌症中心肿瘤防控研讨会”(以下简称肿瘤防控大会)上发出的声音。预防难是因为癌症的流行病学数据缺失、发病机制复杂、高危因素控制难;发现晚是因为癌症有效筛查技术少、筛查成本高、早诊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不好治是指癌症治疗效果差、复发转移率高、精准性差、副作用大;
医药卫生学部7人入选2017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最终候选人名单。医药卫生学部7人入围,分别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李兆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兰州大学王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中国工程院
中科院科学家培育出基因编辑瘦肉猪
中国科学家23日宣布,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培育出一批健康的瘦肉猪,比正常猪脂肪少24%。这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国领导完成,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重要进展。但也有人怀疑民众对基因编辑瘦肉猪的接受程度。赵建国研究团队通过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向猪细胞内插入一种叫解偶联蛋白1(UCP1)的基因,减少脂肪沉积,增加瘦肉率,最终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