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胞外微环境代谢紊乱方面取得进展
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代谢性疾病已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巨噬细胞胞外微环境信号紊乱,如:炎症、氧化压力、营养过剩等,可诱发巨噬细胞及周围其它细胞的功能异常,从而促进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前期研究发现,食物及人体中主要的脂肪酸油酸暴露可经由抑制PPAR信号,诱发巨噬细胞脂质蓄积(Cell Death & Disease, 2019
研究揭示人胚胎干细胞衍生心血管前体细胞胞外囊泡的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
5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肿瘤与微环境重点实验室杨黄恬研究组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 Prom
Nat Immunol:揭示中性粒细胞如何防止免疫系统失控
2020年2月15日讯 /生物谷BIOON /--西班牙马德里的国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CNIC)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解除"机制,可以防止免疫系统不受控制的活动。这个新发现的免疫控制系统位于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中性粒细胞。这项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可能会对诸如心肌梗死、中风和急性炎症等疾病的理解和
Science子刊:揭示中性粒细胞抑制过敏性气道炎症机制
2019年11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包括哮喘在内的过敏性气道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多种免疫和非免疫因素促进这种疾病的产生和进展。中性粒细胞动员、招募和清除必须受到严格控制,这是因为过度活跃的中性粒细胞炎症参与包括哮喘在内的慢性疾病的病变。在治疗上靶向中性粒细胞的努力并未考虑它们的多效性功能以及破坏在稳态和炎症过程中控制它们的
中性粒细胞到底是好是坏?看看这些研究你就知道了!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白细胞,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胞,当人体出现感染或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就会聚集在有炎症的地方开始吞噬细胞和细菌,帮助机体抵御感染等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扮演的角色或许不仅如此,其还扮演着其它角色,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1】Nature:中性粒细胞通过诱导平滑肌细胞死亡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doi:10.1038/s41586
Nature:中性粒细胞通过诱导平滑肌细胞死亡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2019年5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许多慢性疾病都是由免疫反应失调引起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中性粒细胞通过诱导平滑肌细胞死亡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而且一种定制的肽可抑制这一过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5月9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xternalized histone H4 orchestrates chronic infla
PLoS Pathog:中性粒细胞较长的寿命或会驱动HIV相关的肠道炎症
2019年5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迈阿密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存活率的增加与HIV感染个体机体中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直接相关,此外研究者还发现,益生菌乳酸菌或会降低中性粒细胞的寿命,或有望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来降低HIV感染个体机体中的肠道炎症表现。图片来源:NIAIDHIV感染会导致机体出现慢
万春药业发布了治疗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最新数据
2019年3月5日– BeyondSpring Inc.,是一家全球性致力于开发新型肿瘤免疫疗法的生物制药公司。在2019年ASCO-SITC美国临床免疫肿瘤学研讨会上,该公司公布了其旗舰产品普那布林106研究,即治疗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的最新临床结果。数据显示,普那布林联合培非格司亭治疗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不仅提高了整体疗效,而且逆转了培非格司亭潜在的免疫抑制表
中性粒细胞或能促进癌症发生转移
2019年2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肿瘤细胞会利用中性粒细胞来增强癌症转移的能力,近日,来自巴塞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阐明了肿瘤细胞发生上述行为的机制,同时还发现了阻断癌细胞发生转移的特殊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上。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Basel深入理解癌细胞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特点或能帮助开发出新型的抗癌疗法,然而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探究分泌和摄取用于细胞间通讯的外泌体和其他胞外囊泡
2019年1月23日/生物谷BIOON/---尽管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描述了在哺乳动物组织或液体中,有囊泡在细胞周围存在,但是直到2011年才提出通用术语“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来定义所有的由脂质双层包围的胞外结构,如图1所示。在1980年代,人们描述了EV可以通过质膜向外出芽或通过细胞内内吞运输途径形成,其中这种途径涉及多泡晚期内吞区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