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美哈医药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健康创新中心签约战略合作

共建大健康产业新时代,于5 月 17 日下午,在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社区健康管理委 员会和中国社区健康联盟联合学术指导下,由上海交大健康管理与服务创新中心和美哈医药集团联合主办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顺利举办。来自医疗健康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有上海交大健康管理与服务创新中心主任鲍勇、美哈医药集团董事长陈信杰、上海交健健康科技发展有限

2020-05-18

研究以基因组为中心解析北美白垩纪晚期尖角龙化石中的新型微生物谱系

  古生物学研究曾频繁报道,中生代恐龙化石经过约2.5亿年~6500万年仍然出乎意料地保存着胶原蛋白、血管等内源性有机物。但考虑到蛋白质易于降解,且在逾百万年的时间里微生物很多已聚居于骨骼中的孔隙内,所以这些内源性的软组织是否可以残存在中生代化石骨骼中一直备受争议。研究人员对蛋白质不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恐龙化石骨骼中微生物群的基因组多

2020-05-16

中国疾控中心:与抗体检测相比,核酸检测更灵敏

 5月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援鄂疾控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驻黄冈检测队队长、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曾毅院士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张晓光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之后,首先会在呼吸道系统中进行繁殖,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感染病毒。张晓光指出,在感染一段时间以后,一般是7-10天之后,人体会产生针对病毒的特

2020-05-07

武汉疾控中心重查流感拭子:武汉在1月初已形成新冠社区传播

 4月8日,“封城”76天的湖北武汉正式“解封”,疫情似乎已逐渐平息。然而,这场疫情的开始仍然扑朔迷离。最新的一项回顾性调查研究为还原这场疫情的流行轨迹新增了一些关键信息。当地时间4月7日,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疾控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兽医诊断实验室研究团队合

2020-04-10

以色列哈达萨医疗中心建立综合白内障治疗系统

 凡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此时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导致视物模糊。在全球范围内,视力受损的最主要病因是白内障。白内障会引起晶状体混浊,从而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多视、视力模糊和失明。白内障多发于老年,但遗传、

2020-03-03

两部委印发《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

3月5日,国家卫健委和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民政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支持和帮助湖北省武汉市等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减轻疫情所致的群众心理伤害和社会影响,在新冠肺炎

2020-03-08

植物着丝研究取得进展

基因组测序及解析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人们得以继续探索着丝粒和端粒等染色体上高度重复区域在生命活动中的新功能。植物着丝粒含有丰富的重复序列,如串联重复序列(Satellite)和反转座子(Retrotransposon),参与基因组空间构象和细胞分裂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然而不同物种双着丝粒染色体和新着丝粒染色体的不断发现,说明着丝粒区域大量的重复序列既不是

2020-02-04

植物减数分裂着丝配对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植物减数分裂研究。前期在玉米中观察到减数分裂早前期有同源着丝粒配对的现象,优先于端粒花束的形成,与着丝粒功能直接相关(Zhang et al. 2013. Plant Cell)。近年来在很多物种减数分裂早前期都观察到着丝粒配对或聚集的现象,表明减数分裂早前期的着丝粒配对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2020-02-06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聚集性疫情83%发生在家庭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聚集性疫情是相对小的单位,出现两个以上的病例。根据对上千病例的分析显示,聚集性病情83%以家庭为单位,其次是学校、工厂、商场、企业。聚集性的疫情发生,涉及病人年龄从婴幼儿到老人,范围比较广,一代病人占32%,二代病人占64%,也有个别的出现三代甚至四代。聚集性疫情的发生,主

20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