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发展的综述文章发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在Science特刊《人类基因组发布20周年》上,发表了题为Insights into human history from the first decade of ancient human genomics的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过去十余年来古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过获取的小的古DNA片段
Cell Stem Cell:揭秘高脂肪饮食促进癌细胞悄无声息产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对小鼠进行研究后发现,脂肪或会破坏肠道细胞和免疫细胞(不停巡逻来寻找新出现的肿瘤组织)之间的关系,而重新配置肠道微生物组或许是修复这种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前列腺癌进展的非经典机制
持续性内质网(ER)应激是前列腺癌发生的基石之一,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此外,酒精是一种生理内质网应激诱导剂,酒精中毒与前列腺癌(PCA)进展之间的联系有很好的文献记载,但没有很好的特征。
ZNF507在恶性P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关键调控因子
前列腺癌(Pc)进展为高度侵袭性耐去势转移前列腺癌(Mcrpc)或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Nepc)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共生微生物来源的醋酸盐通过小鼠肝脏 FFAR2 信号抑制 NAFLD/NASH 的发展
非酒精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与 NAFLD/NASH 的发展有关,但是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褪黑素增强射频诱导的NK抗肿瘤免疫,引起肿瘤代谢重编程,抑制多发性肺肿瘤的发展
手术是早期肺癌多发肺结节的常见治疗方法,但在非治疗区常伴有其他结节的严重恶性问题。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局部射频消融 (RFA) 和褪黑激素 (MLT) 的联合治疗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肺功能损伤和降低恶性转化或肿大
PNAS:识别出参与膀胱癌生长发展的新型细胞通路
来自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控制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表达的多个关键成分,TERT是端粒酶的必要组成蛋白之一,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往往能发现高水平的TERT,其是控制细胞中TERT水平的DNA突变所导致的结果,即所谓的启动子DNA。
基因组测序证实长江流域为中国李原始驯化中心
中国李是世界上商业化栽培最广泛的李种之一,适应性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李杏种质改良团队与桃种质资源团队联合破译了中国李高质量基因组,为其重要经济性状改良奠定遗传学基础,相关成果9月2日发表于《植物学杂志(The Plant Journal)》。据黄振宇博士介绍,研究团队首先利用二代、三代及
丙酮酸激酶M2通过控制肌成纤维细胞的甘氨酸萎缩来调节纤维化的发展和进展
纤维化是一种胶原原纤维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胶原蛋白是肌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主要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蛋白,主要由(Gly- x - y)n个三联体重复体组成,Gly残基含量为30%。
研究人员发展出成体耳蜗再生外毛细胞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刘志勇研究组完成的研究论文《同时过表达Atoh1和Ikzf2促进成年耳蜗支持细胞转分化为外毛细胞》,在线发表在eLife上。该研究首次实现了体内原位再生Prestin阳性的外毛细胞。耳蜗外毛细胞是声音放大器,其特异表达的马达蛋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