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中国遏制学术不端新举措
3月2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对中国教育部处理学术不端的新举措进行了报道。 报道称,中国教育部在遏制高校学术不端上,作出了新的尝试。3月14日,教育部出台的新规定要求高校建立一套审查原始数据和确保学术不端人员上交实验材料的机制。新规定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五人以上的委员会,负责调查学术不端,并且安排学术道德培训。
CFDA副局长焦红:今年将严惩医疗器械违法违规行为
2015年3月25~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焦红一行赴安徽调研督导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并召开了医疗器械新法规实施情况座谈会。安徽省花建慧副省长陪同调研。焦红在调研督导中指出,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
基金委通报近年科研不端投诉举报处理情况
8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在京召开科学道德建设通报会,通报了基金委在科学道德建设的举措,以及2010年以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受理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的处理情况。会上还特别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卫院士与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出席会议并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新加坡一学者涉嫌学术不端 70篇论文被调查
Alirio Melendez(来源:Liverpool Echo) 据《自然》网站消息,前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免疫学家Alirio Melendez涉嫌学术不端,其近70篇学术论文被调查。 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今年三月份开始联合对Melendez进行调查,NUS副校长Barry Helliwell表示将调查Melendez以NUS教授身份发表的所有论文。
基金委公布2010年以来一批科研不端典型案例
8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在京公布了2010年以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受理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的一批典型案例。 湖北某大学郝汉舟,把他人发表的3篇SCI论文窃为己有,其中列为第一作者的有2篇,列为第二作者的有1篇,用这些论文申报2011年度基金项目并获得资助,另外,在背景资料中虚称自己为澳大利亚访问学者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可预测人类行为的机器人面世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8日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个人机器人实验室开发出一款机器人,能学习预测人类行为,以便进一步在人类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更准确地说,是滚过来伸出援助之爪。 要理解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倒啤酒,或知道在什么时候帮忙打开冰箱的门,这对机器人来说还很困难,因为估计位置面临着许多变化因素。但现在,康奈尔大学研究小组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
科学家应当促进行为规范的管理
政府需要建立随着时间推移人群能够视为常态的环境政策 一组著名学者在3月号的《生物科学》(BioScience)杂志上写道,科研人员应当研究人们的社会和个人规范如何受到行为的影响,并且利用他们的这些见解帮助政府推广有利于环境的行动。这组作者认为有效的政策不仅会带来短期的行为变化,而且还能带来规范方面的长期变化。他们写道,需要更有效的社会规范管理从而说服公众接受许多环境政策的不方便之处和开销。
女性吃饭时易模仿“饭友”过量进食行为
对减肥心切的女性而言,或许不仅要选择进食内容,还要选择同桌的“饭友”。荷兰研究人员发现,女性进食时容易模仿“饭友”的进食步调和过量进食行为。 模仿进食 荷兰奈梅亨大学行为学学院发展精神病理学博士生鲁尔·赫尔曼斯带领研究小组,征募70名中等体重的女学生,让每名学生与一名陌生女演员配对,大家在一个装饰成餐馆的实验室内共同进餐,菜品相同,另加一杯水。
举报食药违法行为最高奖励30万元
昨天,市食药监局发布新版《北京市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今后公众举报重大食品安全案件,消除隐患的,最高或可获得30万元奖励,办法已从即日起实施。根据《办法》规定,举报奖励金将按照原本货值金额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