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对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衰老和长寿的最大规模研究揭示了衰老的秘密

190岁的乔纳森-塞舌尔巨龟乔纳森最近因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陆地动物”而成为新闻。

2022-06-28

流水噪音塑造两栖类鸣声信号进化研究获进展

根据声音适应性假说(acoustic adaption hypothesis, AAH),动物的鸣声信号应该朝有利于在所处环境中高效传播的方向进化。目前,关于AAH的研究多集中于植被对动物声音的影响,从环境噪音的角度对AAH进行检验的工作相对较少。另外,与噪音相关的AAH研究中,仅有少数几个声学特征被用于大尺度分析。近期,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仿

2021-08-19

通过现生两栖爬行动物区系演化历史揭示喜马拉雅山脉隆升过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基于对喜马拉雅地区的长期考察研究,重建该地区现生大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类群的时空演化动态历史,探讨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及南亚季风发育等重要地质历史事件的假说,揭示这些事件对生物分化、迁移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以Herpetologic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Support a Mioce

2020-11-04

两栖动物生态毒理学研究获进展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残留的化肥和农药通过人为或自然因素进入水体,对生活在其中的藻类、鱼类、两栖类等非靶标生物产生潜在的危害。两栖动物由于复杂的生活史和较高的水体依赖性使得其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同时,其幼体蝌蚪的鳃、受精卵甚至是皮肤都具有较高的通透性,水体中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很容

2019-12-14

两栖动物脂肪代谢研究获进展

 许多动物的生命周期离不开脂肪的储备。较为原始的脊椎动物(如,无颌类)、软骨鱼(如,鲨鱼)和一些硬骨鱼类(如,鳕鱼和比目鱼)主要利用其肝脏合成和储备其体脂;在其他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中,虽然肝脏仍然负责脂肪合成,但白色脂肪组织(WAT)取代肝脏成为了主要的体脂储备器官;在具有WAT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中,肝脏仍可能是次要的脂

2019-12-06

Science:揭示两栖动物真菌杀手很可能起源自东亚地区

2018年5月14日/生物谷BIOON/---一种致命性的称为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Bd)的真菌长期以来就被认为是导致几大洲的青蛙、蟾蜍、蝾螈和其他的两栖类动物种减少和灭绝的原因。蛙壶菌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还不清楚这种病原菌最初出现在哪里。这种真菌会引起一种叫做壶菌病(chytridiomycosis)的疾病,它会攻击两栖动物的皮肤,影

2018-05-14

Science:一些两栖动物反击蛙壶菌感染

2018年3月31日/生物谷BIOON/---2004年到2007年期间,在巴拿马爆发的一种被称作为壶菌病(chytridiomycosis)的两栖类疾病导致了无数的蝾螈和青蛙死亡。不过,尽管导致死亡的致病真菌持续存在,但是某些物种从那之后已恢复过来。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和巴拿马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这种致病真菌和它的宿主,揭示出尽管这种真菌仍然如以往一样具有致命性,但幸存下来的宿主物种不太容易

2018-03-31

Nature:研究揭示两栖动物面临的三种威胁

12月22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在线刊登了国外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dditive threats from pathogens, 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for global amphibian diversity。”研究人员揭示了两栖动物面临的三种威胁。

2012-11-18

Amino Acids:赖仞等发现两栖动物Cathelicidin抗菌肽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Amino Acids在线刊登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mphibian cathelicidin fills the evolutionary gap of cathelicidin in vertebrate。”,文章中,研究者首次发现了两栖动物Cathelicidin抗菌肽。 抗菌肽是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11-18

Molecular Ecology:两栖类研究揭示影响中国南方山区物种遗传结构主因

古地质和古气候变迁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两个重要因素。例如,影响北美洲和欧洲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然而中国南方孕育着复杂的地形,第四纪时并没有发育大规模的冰川,气候波动对于该地区生物的影响希待探究。另外,青藏高原的多次隆升造成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和水系的巨大变动。

20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