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eLife:肿瘤微环境维持细胞存活 外泌体是重要手段

近日,来自美国莱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贝勒医学院等多个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共同揭示了肿瘤微环境通过外泌体为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帮助癌细胞度过营养匮乏等情况的新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eLife上。

2016-03-08

eLife:人类脑容量比预期更大十倍

如同计算机一样,我们的大脑储存记忆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科学家早就知道,大脑存储记忆的模式为在神经元间移动的电脉冲。但是科学家从来没有能够准确地量化,正常人的大脑到底能够存储多少信息。现在,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使用大鼠神经元模型,从而估计人类大脑的信息存储容量为1PB级别,新的估计值比以前的估计的信息量大了10倍。相关工作成果发表在《eLife》上。

2016-01-26

eLife:随机突变或开启多细胞生命

如今的一切都源于6亿年前的一个突变,由于突变存在一定的随机行为,因此新型蛋白的产生就可以帮助单细胞祖先过渡成为多细胞的有机体组织,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俄勒冈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文中详细描述了随机突变如何引发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改变。

2016-01-12

eLife:靶向衰老细胞 阻止干细胞紊乱和糖尿病

最近,来自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在阻止和逆转衰老相关干细胞紊乱和代谢疾病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他们在这项研究中发现了改善正常衰老小鼠体内上述问题的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eLife上。

2016-01-08

eLife:深夜吃零食,上去的是体重,下来的是“智商”

偶然间的一次深夜小零食或许对身体是无害的,但近日一项刊登在eLif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指出,养成深夜吃零食的习惯或许会改变大脑的生理学结构。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在应该睡眠的时间吃东西会导致大脑学习和记忆能力的缺失,而这些功能的发挥主要靠大脑的海马体结构来控制。

2016-01-06

eLife:危险时的“第六感”

来自法国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大脑在处理社会环境中的危险信号时所使用的资源要多于良性信号。这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eLife上的最新研究或可帮助解释人在面对危险时所产生的“第六感”。这是首次发现大脑中存在特定区域参与这一现象。人类大脑能够通过这些区域快速自动感知危险信号,可以在200毫秒内作出反应。

2015-12-31

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eLife发现新蛋白质去乙酰化酶

上海交通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蛋白质组芯片,以大肠杆菌为模型,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质去乙酰化酶YcgC,这一研究成果2015年12月30日在eLife杂志在线发表。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陶生

2016-01-04

eLife:利用病人样本找到HIV进化之路

HIV突变频率快,能够在病人体内形成大量变异病毒。最近,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共同合作利用从早期到慢性感染的病人样本对HIV的进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2015-12-21

eLife:追踪胚胎发育和神经活动的软件

12月3日,著名期刊《eLife》发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人员Ryan PatrickChristensen等联合开发出一个新的开放源软件,可以帮助跟踪线虫整个身体的胚胎发育和神经细胞活动。目前,生物学家对大脑已经有所了解,但

2015-12-13

eLife:科学家讲述关于干细胞的那些事儿

干细胞可以进行再生并且维持机体组织的更新,而一旦干细胞失控就会引发机体出现像癌症等疾病;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设计了一种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绘制造血干细胞随着年龄变化的细胞群体的发育情况,而且该模型是利用血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来完成对细胞发育情况的预测的。

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