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发现深海细菌多糖通过靶向I胶原蛋白抑制肿瘤转移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发表了题为Marine bacterial exopolysaccharide EPS11 inhibits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liver cancer cells by directly targeting collagen I的研究论文

2021-09-01

CRISPR大牛张锋教授发现一类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基因编辑系统---转座子编码的RNA引导的DNA内切酶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新的可编程的DNA修改系统,称为OMEGA,它们可能天然地参与了在整个细菌基因组中重排小片段 DNA的工作。

2021-09-12

Sci Transl Med:新冠肺炎患者I干扰素自身抗体与全身免疫改变相关

在一些重症冠状病毒病2019年(新冠肺炎)的患者中发现了抗Ⅰ型干扰素(IFN)的中和自身抗体,这种疾病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

2021-08-31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具有I干扰素抗体患者的抗SARS-CoV-2早期鼻腔I干扰素免疫功能存在一定损伤

在感染SARS-CoV-2期间,鼻黏膜中的I型干扰素(IFN-I)和III型干扰素(IFN-III)的免疫特征很差。本研究分析了COVID-19轻症患者的鼻IFN-I/III特征,即依赖ISGF-3的IFN刺激基因的表达,并显示其与血清IFN-α2水平的相关性,该水平在症状出现时达到峰值,从第10天开始恢复到到基线水平。

2021-08-20

SCI IMMUNOL:中和I干扰素的自身抗体存在于约4%的70岁以上未感染个体中,占COVID-19死亡人数的约20%

急性感染过程中的个体间临床差异很大,大约90%的受试者的无症状或轻度感染扩展到肺炎和呼吸衰竭,分别在不到10%和2%的病例中需要住院治疗。

2021-09-0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新药!美国FDA批准阿斯利康Saphnelo:首个I干扰素受体抗体,10年来首个SLE新药!

Saphnelo标志着对I型干扰素(I型IFN)受体拮抗剂的首次监管批准,也是过去10年来美国FDA唯一批准用于SLE的新疗法。

2021-08-06

PNAS:解析细菌Ⅵ分泌系统调控新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董涛团队揭示了细菌如何通过感应T6SS内管蛋白在胞内的积累量,实现对T6SS表达和活性的精准调控。相关研究成果以“Sensing of intracellular Hcp Levels controls T6SS expression in Vibrio cholerae”为题发表于PNAS杂志。上

2021-06-19

植入给药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

口服和注射是目前最为普遍和流行的给药途径,但对某些药物而言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需要反复多次用药等问题,因此需要研究开发其他途径的给药系统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使其更加安全和可靠。植入型给药系统是一类经手术植入或经特殊装置导入皮下或靶部位的控制释药系统,可以实现局部或全身给药,降低剂量并减小副作用,还能避免首过效应和胃肠道降解,提高生物利用度,另外其载药

2021-06-13

美国FDA批准Lybalvi(奥氮平/samidorphan):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I障碍!

Lybalvi可提供奥氮平的疗效、同时降低体重和新陈代谢的副作用,提高治疗安全性。

2021-06-03

群体感应抑制剂:有助于绿脓杆菌基于CRISPR免疫系统的噬菌体抗性进化

2021年5月14日讯/抗菌素耐药性是临床治疗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绿脓杆菌是术后发生噬菌体病毒感染的潜在靶点。实验室研究发现,绿脓杆菌通过CRISPR–Cas适应性免疫系统基因,对噬菌体和其他寄生DNA产生免疫记忆,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快速进化并产生噬菌体抗性,从而限制了噬菌体疗法的使用。最近研究表明,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

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