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C:刘占举等发现IL-23致炎症性肠道疾病机制
近日,美国生物化学权威杂志《生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线发表了来自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员医院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深入解析了炎性肠病的“首恶分子”——白介素-23(IL-23)引发细胞“内乱”的分子机制。
JCI:IL-15保护NKT细胞并增强其抗转移活性
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s,NKT细胞)是一类同时表达恒定的T淋巴细胞受体(TCR)αβ(人为Vα24/Vβ11,鼠为Vα14/Vβ8)和NK细胞标志的T细胞亚群,主要经抗原提呈细胞表面CD1d提呈的糖脂类抗原活化,并迅速地释放大量的IFNγ和IL-4等细胞因子,通过调节Th1/Th2细胞间的平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感染、抗肿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揭示IL-8在不同感染位点招募嗜中性粒细胞能力差别
基于PDB文件1IL8,利用Pymol构建出的IL-8蛋白三维结构图,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来自美国加尔维斯敦市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体内第一道抗感染防御系统利用的制导系统发挥着人们之前未知的新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期刊上。
APS:T33在缺血性脑中风中具抗炎作用
T33对大脑中动脉栓塞诱发脑梗死的保护作用和抗炎症作用。左上角为T33的结构式,左下角为脑切片TTC染色图,T33能明显减少缺血诱发的大脑梗死,而用PPARg拮抗剂—GW9662能部分阻断T33的保护作用。图中A,B分别代表TNF-a和IL-1b的基因转录水平;C,D分别代表COX-2的蛋白电泳代表性图片和统计数据。 缺血性脑中风,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Nature:调控因子RNA-33a可降低血脂
最近对小鼠进行的研究工作表明,微RNA-33a是类脂代谢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其抑制会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Rayner等人在将这些发现延伸到非人灵长类动物(非洲绿猴)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些动物像人类一样,但与小鼠不同,都表达miR-33a 和 miR-33b。 它们发现,反miR-33在抑制miR-33a 和 miR-33b方面都是有效的。
罗氏诊断在华年均增长率超33% 将再扩大产品线
罗氏诊断(Roche)全球首席营运官Daniel O’Day先生于近日到访中国时表示:中国是罗氏诊断的重要战略市场,罗氏诊断未来将扩大中国的检测产品线,一种全新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检测将于今年在中国上市。 在中国市场趁胜追击 据悉,这是Daniel O’Day先生第二次到访中国,深入中国医院及实验室了解具体情况,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战略调整,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
JCI:动脉粥样硬化中抑制IL-1面临是否有利的问题
据2011年12月27日《医学快线》报道,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的动脉血管疾病,它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促炎性分子IL-1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目前已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在该项临床试验中,一种针对IL-1β的特异性抗体被用于研究它在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并发症(如心脏病及中风)中的作用。
JBC:IL-1调节破骨细胞生成的分子基础
IL-1是一个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在各种病理条件下,IL-1被发现与骨质疏松有关。研究表明,其促进了破骨细胞的形成、生长以及功能发挥。最近,美国阿拉巴马大学Suzanne M. Michalek等人发现,单独的IL-1就可以有效的延长破骨细胞的生存,同时激活破骨细胞的功能,而且IL-1调节破骨细胞生成需要NF-κB的受体活化剂的帮助。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13日的美国《生化周刊》(JBC)上。
:揭示多发性硬化症病人白介素IL-17F水平和干扰素β-1b疗法之间的关系
2013年6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JAMA Neurol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海涅大学(Heinrich-Heine University)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检测了在复发-缓解多发性硬化症病人中白细胞介素17F(IL-17F)及干扰素β-1b疗法效应之间的关系。
Cell Com Sig:IL-8在炎性乳腺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炎性乳腺癌是导致乳腺癌女性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的癌症类型之一,炎性乳腺癌细胞能通过淋巴结转移及和血行转移至新的靶器官,进而形成转移灶导致病情的恶化。 早期研究证实细胞间一重要粘附分子--纤维连接蛋白的过表达会促进肿瘤发生转移,在正常胚胎形成过程中,纤维连接蛋白主要参与伤口愈合以及细胞的迁移。 单核细胞(白细胞中一种)分泌的免疫调节因子能提高炎性乳腺癌细胞中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促进乳腺癌病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