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缩胆囊素受体识别配体和G蛋白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轶/徐华强团队、赵强团队、吴蓓丽团队、王明伟/杨德华团队和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赵素文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背靠背在线发表了题为Ligand recognition and G protein-coupling promiscuity of cholecystokinin
CANCER IMMUNOL IMMUN :没有证据表明HLA基因型会影响癌症患者中发生的驱动突变
免疫系统已经进化到可以识别由病原体感染、体细胞突变和畸形蛋白质引起的异常分子和非自身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珀金埃尔默中国首套explorer G3全自动超高通量NGS文库构建系统落户百迈客
9月23日,珀金埃尔默在中国的首套explorerTM G3全自动超高通量NGS(二代测序)文库构建系统落户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MG53通过调节非小细胞肺癌中G3BP2的活性来抑制肿瘤进展和应激颗粒形成
癌细胞通过过度形成应激颗粒(SGs)而对化疗干预产生耐药性,这些应激颗粒是由致癌蛋白G3BP2调节的。选择性调控G3BP2/SG信号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潜在手段。
Redox Biol:G 蛋白信号转导 6 (RGS6) 的肝调节因子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和 ATM 依赖性细胞死亡来驱动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最普遍的慢性肝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引领神经疾病的治疗潜力的G蛋白偶联受体
2021年8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最近,《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揭示了它们的同源和异源二聚体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s)的全长结构,并阐明了它们从非激活状态到完全激活状态的构象变化,这为全面理解C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提供了机制基础。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癌症中HLA-I的失调及其对免疫治疗的中心重要性
现在人们普遍接受了肿瘤是经历了一个克隆选择的过程,这意味着在肿瘤进展的各个阶段出现的肿瘤抗原很可能仅存在于肿瘤细胞的一个子集中。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序列特异性的C-to-G单碱基编辑器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Optimization of C-to-G base editors with sequence context preference predictable by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孙
配合物结合核酸G-四链体取得新进展:一种选择性靶向的时空控制策略
富含鸟嘌呤的核酸序列可以形成非典型的G-四链体二级结构,普遍存在于人类端粒和基因启动子等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区域中。近年来,G-四链体已经成为抗癌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能够识别并选择性结合G-四链体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调节其相应基因表达的能力,具有抗肿瘤活性。然而,选择性G-四链体结合剂的开发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常见的核酸G-四链体的靶向小分子的设计策略是设计
Science:G3BP1泛素化以特定环境的方式介导应激颗粒的分解
2021年6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应激颗粒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动态结构,在细胞质中产生以应对各种应激。这些结构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通常在初始应激(initiating stress)得到缓解后迅速分解。当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RNA和RNA-RNA相互作用的总和突破了一个特定的阈值,即渗滤阈值(percolation 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