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GSK启动II期临床调查抗GM-CSF单抗治疗炎性手骨关节炎的潜力

GSK3196165可靶向阻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作用,GM-CSF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在广泛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6-04-22

Nature communications: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机制取得新进展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可以说是研究最普遍的一种受体,也是药物开发工作中的重要靶点,据统计超过30%的临床处方药是直接作用在GPCR上的,相关的研究已经获得了10次诺贝尔奖,GPCR的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GPCR主要通过G蛋白或者Arrestin信号转导行使功能,然而无论是G蛋白还是Arrestin,如何识别特异的受体产生的信号指令,并翻译成下游的功能的机制是不清楚的。

2016-03-23

Nat Rev Cancer:给KRAS-G12C一个"刹车"

在人类癌症中,KRAS突变非常普遍,占30%左右。在肺癌中20%的KRAS存在G12C突变,KRAS是首批被发现的致癌基因之一,但几十年来研究人员试图找到能靶向它的药物。因为这个酶在结构上缺乏让小分子或药物结合的靶点,一直

2016-02-29

来,整点G3PP

来自蒙特利尔大学医院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一种酶能够阻止过多的葡萄糖对机体多个器官造成的毒性损伤。这种叫做3-磷酸甘油磷酸酶(G3PP)的分子在调节细胞对葡萄糖和脂肪的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发现G3PP能够去除过剩的葡萄糖对细胞造成的毒性,这一发现或将指引肥胖及2型糖尿病治疗新方法的开发。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NAS上。

2016-01-18

Finesse Solutions 推出 G3Lite 智能控制器

面向生命科学工艺应用的加州圣克拉拉测量与控制解决方案制造商 Finesse Solutions, Inc. 宣布针对上游细胞培养和发酵推出新的 G3Lite™ 智能控制器 (SmartController)。

2015-02-15

J Experi Med:G蛋白可以调节血管的重塑过程

2012年11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平滑肌细胞对胞外环境改变做出反应的信号路径的最新研究结果,血管根据其外部的环境会做出动态的变化,其通常会适应营养通透性,收缩性甚至形状可变性。

2012-11-20

北京G20企业与首医携手共建“脑重大疾病协同创新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企业、高校和医院的合作,继“促进首都医科大学创新发展”政策专题宣讲会之后,近日,北京市科委、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组织双鹭药业、义翘神州等G20企业与首都医科大学(简称“首医”)就携手共建“脑重大疾病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对接。 企业与首医就具体合作事宜达成共识。

2012-11-19

PLoS ONE:研究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新的传导途径

2012年12月11日讯 /生物谷BIOON/ --在一项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研究中,科学家新发现的受体信号转导机制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设计药物。新发现的一组蛋白alpha arrestins(抑制蛋白类)可能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市场上的超过三分之一的药物是针对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作用的,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控制细胞信号沟通和功能。

2012-12-11

PLoS Genetics :水稻G蛋白介导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新机制

虽然异三聚体鸟嘌呤核苷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复合体是真核细胞中保守的一类重要信号转导分子,但是它们在植物如何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待阐明。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G蛋白α亚基RGA1(D1)参与了油菜素内酯(BR)介导的信号响应途径,但是究竟D1如何介导BR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

2013-03-18

PNAS:胆固醇可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

2012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是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 Kobilka),他们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 其中Brian K. Kobilka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受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目前已完成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的建立,并已开始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

201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