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netics:科学家揭示DNA甲基转移酶3A介导的DNA甲基化在雄性不育中的新机制
近日,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发表了文章。
德国应用化学:建立O-GlcNAc糖肽的可逆酶促化学标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明亮、研究员秦洪强团队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黄蔚团队合作,提出并构建了O-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糖肽的可逆酶促化学标记策略.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血液中凝血酶实现精准检测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吴正岩和张嘉团队设计出一种高灵敏度的适配体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血液中凝血酶浓度的精准检测。
WHO证实新冠新变体Deltacron存在,由Delta和Omicron重组而来
2022年1月7日,塞浦路斯大学的病毒学家 Leondios Kostrikis 宣布发现了一些同时具有 Delta 和 Omicron 突变特征的新冠病毒新型突变株,并将其命名为:Deltacron。经过报道后,该消息很快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因为 Delta 突变株致病性高,而 Omicron 突变株传播性强,很多人担心这种新型突变株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科学家设计出应用于血液中凝血酶精准检测的高灵敏度传感器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吴正岩和张嘉团队设计出一种高灵敏度的适配体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血液中凝血酶浓度的精准检测。
暨南大学张其威/吴建国等发现,奥密克戎曾发生多次基因重组
当前世界各地新冠肺炎(COVID-19)的大流行主要是由更具传染性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科学家一直在持续关注可能出现的新的重组变异株,因为基因重组是新发和再现的人类病毒病原体产生的重要进化机制,同时也是冠状病毒进化适应的一种重要途径。冠状病毒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在单次进化事件后迅速累积多个突变,导致病毒传染性提高或者免
德国应用化学:发现酶促不对称合成N-取代1,2-氨基醇新方法
手性N-取代1,2-氨基醇是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关键结构单元,也作为手性催化剂、手性配体或手性助剂应用于复杂分子的不对称合成。但是,现有的合成方法存在反应条件比较苛刻、区域/立体选择性较差等不足,开发高效、绿色不对称合成手性N-取代1,2-氨基醇的新方法具有应用价值。近期,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催化与绿色化工研究团队利用亚胺还原酶和苯甲醛裂解酶
Nature子刊:亮氨酸tRNA合成酶是乳腺癌的肿瘤抑制因子
癌症因其复杂性和难治性,一直是医学界的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癌症的发生与许多因素相关,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肿瘤的发生发展都涉及转录组和翻译组的改变,但与转录控制不同,翻译控制在癌症中的研究较少。值得注意的是,转运RNA(tRNA)丰度的增加和氨基酸偶联通常会促进肿瘤发生的增加。近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