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科学家在细胞中发现一种新型的RNA修饰酶类—ANGEL2
2020年8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在人类细胞的RNA分子末端识别出了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此前研究人员仅在细菌和病毒中观察到过这种反应,通过追踪其在数千种蛋白质中的来源,研究人员发现,名为ANGEL2的特殊酶类或会执行这种反应,ANGEL2在调节
bioRxiv:详解我国科学家开发出针对SARS-CoV-2的CAR-M细胞免疫疗法
2020年8月5日讯/生物谷BIOON/---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导致肺炎合并多器官疾病住院人数突然大幅增加,并导致全球超过30万人死亡。COVID-19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它是一种基因组为RNA的有包膜的β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可能是无症状的,也可能引起广泛的症状,从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到危及生
揭秘感染细胞中SARS-CoV-2的全长RNA基因组的精细化结构!
2020年7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由单链RNA病毒SARS-CoV-2引起的COVID-19大流行会跨越物种感染人类,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开了,其感染人数超过了1000万,COVID-19感染者的症状可以从很轻到很重,包括发烧、咳嗽、咽喉痛及呼吸急促等,截至目前为止,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寻找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性手段,但他们对SARS-
一些健康人体内竟存在着SARS-CoV-2反应性的T细胞
2020年7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和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健康的人具有能够识别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免疫细胞。针对这一点的原因可能在于以前感染引发“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下称普通感冒冠状病毒)。针对这种交叉反应是否对SARS-CoV-2感染者的临床过程有保护作用,这项
揭示乳腺癌细胞通过局部CCR2实现免疫防御
2020年7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 /——冷泉港实验室(CSHL)的副教授Mikala Egeblad和她的同事描述了一种乳腺癌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细胞的新方式。这个关键细胞通过激活杀伤T细胞来提供局部免疫监控,但是如果它不能成熟并完成它的工作,乳腺癌细胞就可以逃脱免疫系统的检测,从而导致不被注意和不受阻碍的生长。这个关键的细胞就是交叉呈递的树突状
SARS-CoV-2单一基因的上调如何导致细胞因子风暴?
2020年7月2日讯 /生物谷BIOON /——基因表达的变化提示,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可能疗法是基于地塞米松、骨化三醇(维生素D)和生育酚(维生素E)的联合疗法,从而破坏COVID-19炎症"恶性循环"SARS-CoV-2病毒最初具有有限的入侵能力,只攻击细胞内的一个遗传靶点--芳基烃受体(AhRs)。然而,它导致广泛不同的临床症状,提示多种致病机
Cell:通过分析受感染细胞的全局磷酸化图谱,揭示现有的激酶靶向药物有望阻止SARS-CoV-2劫持宿主细胞
2020年7月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分析了SARS-CoV-2---导致COVID-19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如何劫持它的靶细胞中的蛋白。这项研究展示了这种病毒如何改变靶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它自身的复制并感染附近的细胞。他们还鉴定出7种临床上批准的可以破坏这些机制的药物,并建议立即在临床试验中测试这些药物。相关研
细胞凋亡+检查点抑制!亚盛医药与默沙东合作开发MDM2-p53抑制剂APG-115/Keytruda治疗实体瘤!
APG-115以高亲和力结合MDM2,阻断MDM2与p53的相互作用,恢复p53的抑癌功能。
Nano Letter:细胞纳米海绵显著抑制SARS-CoV-2感染细胞!
2020年6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包裹在人肺细胞膜和人体免疫细胞膜中的纳米颗粒可以吸引和中和细胞培养中的SARS-CoV-2病毒,导致病毒失去劫持宿主细胞和繁殖的能力。6月17日发表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杂志上的第一批数据描述了抗击COVID-19的新方向。这种"纳米海绵"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工程师开发,并
研究揭示SOX2/DDX5与R-loop协同调控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新机制
基因表达调控是决定细胞命运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模式即可实现对细胞命运的精准调控。比如运用Yamanaka四个转录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在体外就可将体细胞成功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姚红杰课题组联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前文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