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中国科学家团队揭示序列工作记忆在猕猴大脑中表征的几何结构
《Science》期刊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序列工作记忆在猕猴前额叶表征的几何结构》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王立平研究组、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闵斌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世明课题组合作完成。在该研究中,科学家训练猕猴记忆由多个空间位置组成的序列,并利用在体双
揭示DNA结合蛋白高效结合DNA靶序列的新机制
2022年1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DNA结合蛋白如何在不受到阻碍的情况下在整个基因组中搜索它的靶序列。这一结果与我们目前对基因调控的理解------遗传密码影响DNA结合蛋白的结合频率,但不影响它的结合时间---相矛盾。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1月28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Neuron:我国科学家发现重复刻板行为的脑-脊髓神经环路
自我梳理是人和动物清除自身体表异物(例如污垢)的本能重复刻板行为,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病理性重复刻板行为被认为是发现自闭症和强迫症等精神疾病发病机理的窗口。然而,大脑与脊髓之间如何协同引发重复刻板行为的神经机制还不清楚。近日,我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在神经科学刊物《Neuron》杂志发表题为“A brain-to-spin
研究明确胃镜筛查的有效性和重复筛查的最优时间间隔
北大肿瘤医院流行病学室潘凯枫、李文庆、游伟程教授团队在 Endoscopy 杂志(IF="10.093)在线发表了题为“Beneficial effects of endoscopic screening on gastric cancer and its optimal screening interv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
英国病毒学家:看起来像是序列被污染了...
塞浦路斯科学家宣布在当地社区发现了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该毒株为德尔塔与奥密克戎的重组体。随后,塞浦路斯共和国卫生部长Michalis Hadjipantelas表示:“我们为本国科学家的这一发现感到骄傲。”塞浦路斯国家新冠疫情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塞浦路斯大学生物技术与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主任Leontios Kostrikis博士表示,在当地社
科研人员开发出分子序列组分动态图谱数据库CompoDynamics
生物体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的序列组分及相关特征(如GC/AG含量、密码子使用偏好、蛋白质物理化学性质等)对于研究基因功能和物种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是理解不同物种、不同基因家族以及不同功能基因之间差异的数据基础。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开发的分子序列组分动态图谱数据库CompoDynamics正式上线,旨在对序列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研究揭示多态性重复基因的基因组演化机制
近百年来,进化遗传学工作致力于探索重复基因的起源机制和功能演化过程。经典观点认为,基因重复后产生两个完全等同的拷贝,其中一个冗余拷贝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获得新功能。也有观点认为,剂量效应和不完整基因重复等因素使重复基因并非是等同的冗余拷贝。剂量敏感基因(满足剂量平衡效应的蛋白复合体成员基因或X染色体编码的参与剂量补偿的基因)可能较少发生重
Molecular Cancer: 颅咽管瘤中CTNNB1新突变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颅咽管瘤(CP)是一种罕见的组织学良性肿瘤,但因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密切相关,临床上极具挑战性。CP可分为两大亚型:造釉细胞型CP(ACP)和乳头型CP(PCP)。
Nat Biotechnol:新型先导编辑系统可在人细胞中插入完整的序列
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首次开发于2019年,是一种在人类细胞中进行广泛的基因编辑的精确方法,包括小型替换、插入和缺失。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布罗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版本的先导编辑:双先导编辑(twin prime editing, twinPE),它可以整入或置換出基因大小的DNA序列。
我国科学家开发高效基因组序列分析工具
人类的疾病易感性和生理特征等常见性状的差异,往往由DNA序列变化造成,这些DNA片段缺失、增加、异位等变化被统称为遗传变异。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通过比对大量人群的遗传信息,利用统计学检测遗传变异和性状之间关联性的方法。西湖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可用于百万级生物样本库的全基因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