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特殊营养品质的评价、形成机理与分子改良”项目启动
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承担、黄继荣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作物特殊营养品质的评价、形成机理与分子改良”项目启动会于4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召开。 项目组专家、973计划”项目咨询专家,科技部基础司重大项目处和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相关负责人,以及项目组主要学术骨干等50多人出席了会议。 启动会由陈晓亚院士主持。
Ann Surg:FDG-PET不能有效评价新辅助放化疗后的食管癌患者的缓解率
SUV2值与形态学缓解率及进行R0切除术可能性的关系 在完成初步的新辅助放化疗(CRT)后,通过非侵入式的评价手段对肿瘤缓解率进行判断有助于治疗决策的形成,从而筛选出可从手术治疗中获益的患者。而对于氟标记-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PET)能否提供相关临床的信息,目前仍存在争议。
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科研评价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4月25日至26日,“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科研评价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会见了参加研讨会的双方代表并致辞,就评价的意义、评价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合作等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主席Dave Garner和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潘教峰共同主持。来自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的知名科学家和科技政策专家出席了会议。
上海药物所/上海应物所合作研究制剂粉体混合和分层评价新方法
粉体混合是药剂学的基础单元操作,混合均匀才能保证制剂含量均一。充分混匀的药物和辅料,在压片、胶囊填充过程中受机械振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比重、粒径、形态的颗粒会出现分层,从而影响固体制剂的含量均匀性。传统评价方法粗放,亟需建立定量表征与可视化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陈竺:建立药物研发“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
在6月1日召开的中国药促会第九届会员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卫生部陈竺部长在致辞中指出:大学、科研院所要围着企业转,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我们的科研院所、大学,要拿掉一点优越感,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主动地去为企业服务。因为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如果我们的医药科研体系和产业还是两张皮的话,恐怕我们的创新能力是永远上不去的。” 陈竺说,近年来我们的药物传承创新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人民日报:治理期刊收费须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并不科学!
《人民日报:治理期刊收费须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一文中,对科学评价机制的理解是: 一是政府部门应改革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建立科学、分类、动态的新型职称制度,尤其是要打破非科研人员也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若干论文的规定。 二是教育、科研、学术部门建立科学、公正、行之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催人奋进的学术环境,减少以行政为主导的各类评估。
Nat Genet:研究发现评价患结肠癌风险的新方法
NRR:谁能更客观评价脊髓损伤后的植物神经功能?
应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和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标准从躯体神经功能(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角度全面评估嗅鞘细胞移植前后晚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发现嗅鞘细胞移植后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运动、痛觉、触觉评分较移植前有所提高,同时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应当如何科学评价?
“转基因是否安全?”几个月来,这个问题在各种平台上被不断追问。一方面,转基因食品、农作物、种子已经大量进入生活,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都已经很难找出没有吃过转基因食品的人;另一方面,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一系列疑问,还有待澄清。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应当如何科学评价?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关于转基因,等待澄清的恐慌》第一篇:《关于转基因,为什么我们无需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