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Photonics:科学家开发新视网膜假体 原理类似太阳能电池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3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出一种类似于太阳能电池系统的视网膜假体,可通过手术植入视网膜下面,帮助那些因退行性眼病而失明的患者恢复视力。相关论文发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患者,其视网膜感光细胞缓慢退化,最终会导致失明,但内部视神经基本未损,还能将来自感光细胞的信号传输给大脑。
:皮肤如视网膜用感光功能防晒伤
当你走到太阳下,感受阳光的不只是你的双眼。你的皮肤也与视网膜一样含有光感受器,从而能够迅速对有害的紫外线辐射采取防御。 皮肤通过产生黑色素而变黑,黑色素可以保护DNA不受紫外线的损伤。我们已经知道,在被太阳暴晒几天后,阳光中的UVB紫外线才会使皮肤增加黑色素的产生,以应对皮肤中的DNA损伤。但是,阳光中的UVA紫外线却可以在几分钟内就促进黑色素的产生。
J Neurosci:王伟等发现猕猴V4视区对真实和错觉轮廓方位感知不变性的加工处理
5月16日,《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Equivalent representation of real and illusory contours in macaque V4”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主要由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研究生潘炎夏和导师王伟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的。
:利用人类血细胞构建出初始视网膜结构
对人血细胞进行重编程而产生的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培养72天后形成初始视网膜结构:这种结构含有一些特化细胞,如它的外层和内层分别存在着光受体细胞(红色)和神经节细胞(绿色),而位于中层的每个细胞核用蓝色表示。这些细胞层类似于人类眼球正常发育时形成的多层结构。
Biofabrication:用3D打印让视网膜细胞精准“站队”
英国研究人员12月18日报告说,他们利用3D打印技术首次让大鼠的两种视网膜细胞,按照其在视网膜组织中的原本方位精准排列队形,以期未来用这项技术修复受损视网膜组织,进而治疗失明。
Stem Cell Rep:干细胞移植技术或可用于治疗个体年龄相关的老年黄斑变性
近日来自波恩大学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技术,利用干细胞来替代受AMD损伤的眼部细胞,这种干细胞的植入可以使得在兔子眼部中存活数周,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
Cell Reports:日研究发现导致神经病变性疼痛物质
近日,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津田诚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导致神经病变性疼痛的是一种编号为IRF8的蛋白质。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 神经病变性疼痛是由于癌症和糖尿病等原因损伤神经而导致的慢性疼痛,患者非常痛苦,甚至穿衣服时轻碰身体,都会非常疼痛。 此前的研究表明,神经损伤后脑和脊髓中的小神经胶质细胞过度活跃,会产生使神经兴奋的物质,从而引起疼痛。
JAMA:长期服用阿斯匹林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风险增加有关
据发表在12月19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披露,在近5000名试验参与者中,至少在10年的时间里经常性地服用阿斯匹林与新生血管性、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风险的小幅,但却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增加有关。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成簇的播散性去极化与脑代谢障碍相关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播散性去极化现象。为此,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Edgar Santos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播散性去极化(SDs)时,对细胞外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6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SDs能够在非缺血性脑组织中传播。
JBC: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质死亡之前表现巨大“潜力”
2012年12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其在“死亡”之前或可以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研究揭示了视网膜细胞瘤肿瘤抑制蛋白的非传统型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帮助研究者开发新型的抵御癌症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