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跨群体接触可能导致排斥态度
把一个族群的成员引入其他族群的日常生活的一项研究发现,跨群体接触最初导致了偏向于排斥的态度,而重复接触则可以减少这类态度。尽管和谐的跨群体接触具有重要性,但不同种族、政治和宗教团体的成员之间的接触是否会导致排斥态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解答。
Nature:群体差异是如何维持的
如果说自然选择既是普遍的又是无情的,那么群体中的差异又是如何维持的呢? 演化生物学中这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由Kimberly Hughes及同事在对虹鳉(孔雀鱼)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回答。 虹鳉是一个特别有用的模型系统,因为雄性虹鳉的颜色是已知遗传变异性最大的生物性状之一。以前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由颜色鲜艳的虹鳉组成的种群中,出乎意料的是,具有罕见颜色图案的雄性往往比较兴旺。 Hughes
Nature Communications:三文鱼怎样感应季节变化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说,鱼的一个名为“血管囊”(saccus vasculosus)的器官起体内时钟的作用,检测白天长短的季节差别。 在哺乳动物中,阳光是由眼睛捕捉的,信息被传递到脑垂体的结节部,后者将季节信息再传给大脑。这个腺体起一个季节时钟的作用,让大脑知道当前是白天还是夜晚,并将短的天与长的天区分开来,从而能够对不同季节进行分辨。
武田启动肺癌药物motesanib新的III期临床(亚洲群体)试验
2012年7月28日讯 /生物谷BIOON/ --武田(Takeda)及其子公司Millennium昨日宣布,已启动了一项关于肺癌药物motesanib(开发代码AMG706)新的III期临床试验,该项试验涉及横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400例患者。
Genetics:解析蚊子群体的基因复杂性或可有效控制疟疾传播
2013年4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西非、美国及英国的科学家通过对蚊子(冈比亚按蚊)的研究揭示,原本认为分为两个种的冈比亚按蚊,实际上由于其频繁的交配从而导致了其可以形成更为复杂的种形式,形成的“杂种”冈比亚按蚊或许对于我们开发耐药性的杀虫剂或者抑制疟原虫的疗法提供帮助。
B:揭示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内在关联
2012年10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诺丁汉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生物被膜形成之间的内在关联,相关研究报告“Quorum-sensing and cheating in bacterial biofilms”刊登在了近日的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