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蛇与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复杂的生态关系
一项研究报告说,蛇与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关系的历史悠久而且很复杂,其中灵长类动物是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竞争者。 Thomas N. Headland 和Harry W. Greene研究了蛇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以及对过着没有文字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20世纪人类造成的危险。
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召开首届三次会议
4月13日,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首届三次会议在云南丽江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承办,各方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甘烦远主持。
非洲沙漠怪圈之谜破解:白蚁建生态绿洲
从安哥拉到纳米比亚再到南非北部的一个狭长的沙漠地带,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圆圈 从安哥拉到纳米比亚再到南非北部的一个狭长的沙漠地带,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圆圈 据国外媒体报道,从安哥拉到纳米比亚再到南非北部的一个狭长的沙漠地带,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圆圈,因充满神秘色彩被形象地称之为“精灵怪圈”。在贫瘠的草地上,这些由沙土构成的圆斑格外显眼,如同枯萎病一样,在大地上不断传播扩散。
Science:植生生态所科研人员在小RNA调控多年生植物开花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13年5月31日,植生生态所王佳伟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Age-Dependent Vernalization in Cardamine flexuosa”的研究论文。本文揭示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弯曲碎米芥(Cardamine flexuosa)成花诱导的分子机理。 多年生植物是指寿命超过两年的植物。
PLoS One:陈防等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因素研究获进展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5%,其CO2排放量占到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25%,因此,研究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对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的意义。
Naturwissenschaften:蒋志刚等揭示原羚属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与地理距离密切相关
理解物种地理分布格局是生物地理学、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关键核心之一。由于在空间生态学中必须考虑研究所涉及的尺度,从而选择合适的空间尺度是一个极为重要且经常发生的主题。
Chemoecology:榕树-榕小蜂共存化学生态学机制研究新进展
在最为典型的互惠共生体系植物—昆虫育幼传粉系统中,植物和昆虫的繁殖都直接依赖于对方,联系两者的“信号”是维持该系统稳定共存的关键。榕树与其专性传粉昆虫榕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植物—昆虫育幼传粉系统,榕树依靠榕小蜂传粉产生种子,并为榕小蜂提供繁育场所。在该系统中,榕小蜂只在榕树处于雌花期时进入果腔传粉并产卵,而只在雄花期的榕果内收集花粉。
环境立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获证实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3日报道,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生态学家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于1970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帮助森林系统从之前的酸雨和硫化物污染中获得了复原,环境立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确存在。相关论文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堪萨斯州立大学生态学副教授杰西·尼派尔和他的同事用4年时间,对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中的维吉尼亚雪松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