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Antimicrob Chemother:鳄梨中有效物质能抑制耐药菌
在长期的抗生素选择之后出现的对相应抗生素产生耐受能力的微生物,统称耐药菌。所谓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耐药菌的出现增加了感染性疾病治愈的难度,并迫使人类寻找新的对抗微生物感染的方法。
影响性别分化的新型遗传物质—miRNAs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果蝇进行研究发现,一系列短的RNA分子,即miRNAs或许在区分果蝇的雌雄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Trends in Mol Med:环境中的毒性物质或促进人类机体衰老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不同人群影响的差异,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比如苯、香烟,甚至是压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都不一样。
PLoS ONE:研究发现尿液中可检测到3000多种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
2013年9月8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Alberta大学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已经确定了人体尿液中的化学成分。 这项历时超过7年,有近20名研究人员参加的研究,发现尿液中可检测到3000多种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 。 研究结果预计将对医疗,营养,药物和环境测试产生重大影响。
中药发现有毒物质 “以毒攻毒”并非无稽之谈
中药发现有毒物质 “以毒攻毒”并非无稽之谈 据4月14日出版的《环球科学》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近日发表报告,宣称在中国传统药材中发现“有毒物质”,其中包括有毒植物、过敏素和濒危动物的器官。“美国之音”13日引述报告内容称,虽然中国传统医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但消费者应该警惕其对身体带来的危害。这一研究近日发表在《PLoS遗传学》上。
Mol Cell:特定蛋白质可以有效关闭遗传物质的表达
我们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包括活跃和非活跃区域,当活跃区域的基因被阅读以后,非活跃的区域依然保持着封锁状态。基因组中这些功能性的保守性、紧密的区域对于基因调节以及细胞分裂期间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正确分散至关重要。这些结构区域可以被遗传物质或者组蛋白类进行生化特异性地修饰。在果蝇中识别出的异染色质蛋白质1(HP1)可以特异性地结合修饰过高特异性的组蛋白,并且保证关闭区域的失活。
Nat Geosci:巨型草食动物灭绝导致营养物质运输减少
一万两千年前南美洲大型草食动物的减少导致亚马逊流域的营养物质横向运输的下降,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今天的亚马逊盆地可用磷元素变得有限,9月《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上述结论。 Christopher Doughty等人利用模型演示了诸如大型树獭和犰狳类雕齿兽一类的远古巨型动物会通过粪便和身体携带的方式将营养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带向周边地区。
Science:阿片类物质依赖性在慢性疼痛中起着作用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道,身体在损伤后对自然的、阻断痛觉的阿片类物质的依赖可能促成了慢性疼痛的出现。阻断机体对阿片类的过度使用可能会阻止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的转变。在损伤时,机体通过释放阿片物质来阻断痛觉,没有这一过程,在手术或其它创伤性损伤之后所经历的急性疼痛将会更为严重。没有人知道慢性疼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且没有可供阻止慢性的治疗存在。
我国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 维护能源安全
“昔日被随意丢弃的废木耳菌料,在吉林延边林业集团的林业循环经济示范园中,摇身一变成了可充分利用回收的木质颗粒燃料。”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是缓解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如是说。 16日,中国林业生物质成型燃料现场会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召开。会上,近150名中国各级林业部门负责人就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New Scientist:科学家称裸鼹鼠体内神秘物质具有癌症免疫性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如果与裸鼹鼠的身体大小作为参照对比,人类的寿命将达到600岁。与老鼠体型接近的裸鼹鼠生活在非洲的地下环境,它们的寿命可达到30岁。令科学家感到兴趣的是,这种丑陋的哺乳动物不会患癌症,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它们不会患有癌症的秘密,这将对治疗癌症患者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