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揭示T淋巴细胞进行灵活性选择机制

2012年10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的免疫系统必须是极其复杂的,这样才能对病毒、细菌和癌细胞的无止境攻击作出反应。免疫系统用来处理大量潜在威胁的一种机制就是随机结合DNA片段来产生淋巴细胞上的受体。利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潜在受体数量大约是10的15次方。但是,实际产生的大量受体并不符合这种随机情形:一些受体产生的速率高于其他的受体。

2012-10-24

PLoS ONE:开发出一种基于RNA干扰的药物有望治疗套细胞淋巴

2012年10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严重性的血癌。患有这种疾病的病人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五到七年。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细胞研究与免疫学系教授Dan Peer解释道,MCL的一个特征就是基因CCND1活性增加,从而导致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急剧过度表达。细胞周期蛋白D1是一种控制细胞增殖的蛋白。

2012-10-11

NEJM:西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纵隔B细胞淋巴瘤可避免放疗

发表于2013年4月最新一期NEJM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联合化疗方案中添加西妥昔单抗,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并且还可避免胸部放疗。 在这项单组前瞻性Ⅱ期研究中,51例淋巴瘤成人患者接受剂量调整的依托泊苷、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和西妥昔单抗(DA-EPOCH-R)治疗。结果显示,除2例患者外,其余均免于放疗。在中位随访5年期间,无病例复发。

2013-04-23

Cell Reports:细胞重编程治疗白血病和淋巴

2013年4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巴塞罗那Genomic Regulation中心(CRG)研究人员重新编程淋巴瘤和白血病细胞,使恶性肿瘤细胞停止恶化。编程后得到的细胞保持其良性状态,即使在没有任何处理情况下,编程后得到的细胞重新恢复成肿瘤细胞的可能性也很少。 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出版的Cell Reports上。白血病和淋巴瘤为影响血细胞的两种类型癌症。

2013-04-08

美国FDA批准Gleevec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012年1月 25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Gleevec (伊马替尼[imatinib])一种新使用为治疗儿童新诊断有Philadelphia染色体阳性 (Ph+)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ALL是儿童最常见型癌症,每年影响约2,900儿童,和如不治疗进展迅速。有Ph+ ALL儿童有致被称为酪氨酸激酶蛋白遗传异常刺激骨髓制造太多不成熟白血细胞。

2013-01-29

JCI:缺氧性肺血管收缩或需内皮细胞信号的传导

2012年10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血管外部的肌细胞的错误表达被认为是引发肺病的诱因,近日,一项来自圣米歇尔医院研究者的研究揭示了,当肌细胞压缩或者扩张血管的时候,其或许并不能感知到达肺部的氧气的浓度。这种信号路径的信号来自于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是排列在血管中特殊的细胞系。

2012-10-25

Pharmacyclics公司发布ibrutinib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新临床结果

6月16日,Pharmacyclics生物制药公司公布,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物ibrutinib(PCI-32765)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的2个临床试验的最新结果。

2012-06-18

AJP:角膜内皮细胞与ROCK抑制物一起移植有望恢复视力

再生医学,或者说利用专门培养的组织和细胞来治疗损伤和疾病,在治疗包括心脏、胰腺和软骨在内的多种器官疾病方面取得成功。然而,利用再生技术来治疗角膜内皮(corneal endothelium)---角膜内表面的单细胞层---疾病的疗效性并不是太好。

2012-11-18

Nucleic Acids Res:郭安源等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月23日,著名研究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郭安源研究小组的研究论文,报告了关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miRNA和转录因子共调控网络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种恶性血液疾病,其治疗效果和预后比更常见的B细胞系淋巴细胞白血病通常要差很多,具体分子机理和调控机理还不清楚。

2012-11-18

PLoS One:宫颈小细胞癌晚期miRNA的下调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不佳有关

宫颈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SCCC)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妇科高度恶性肿瘤,是最具侵袭力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日,中国中山大学的王辉云等人对SCCC开展了一项有意义的研究。研究发现几种SCCC晚期下调的miRNA与癌细胞转移以及不良预后有关,相关研究发表在3月16日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