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规范病毒性肝炎治疗 规范检测方法是关键

随着母婴阻断和乙肝疫苗的普及,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仍有相当数量的患病人群。若不予以规范化治疗,容易出现肝纤维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癌,导致死亡。近日,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上海拓新健康促进中心共同主办、罗氏诊断支持的“肝愿:慢性病毒性肝炎大众教育”公益项目总结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发布了上海市病毒性肝炎大众教育指南《认识肝炎,知行合一——病毒性肝炎宣教指导和释

2017-08-23

心脏病患者使用自体来源的干细胞可能会产生毒性,而健康供体或基因改造的细胞更加适合

 最新研究报道,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使用宿主患者的细胞修复心脏中的组织可能是有毒的。对于严重和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患者,除了移植和干细胞治疗之外,几乎没有治疗方案。但是以色列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干细胞治疗可能会反过来伤害心脏病患者。由特拉维夫大学Sackler医学院和Sheba医学中心的Jonathan Leor教授领导,由TAU的Nili Naftali-Shani博士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目前

2017-08-09

Cell Metabol:鉴别出能保护机体细胞免于毒性脂肪侵害的关键酶类

2017年8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霍华德休斯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一种关键的脂肪生成酶如何保护机体细胞免于毒性脂肪的损伤。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全面理解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病机制,比如2型糖尿病、脂肪肝和心力衰竭等,同时还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治疗多种疾病的新型疗法。图片来源:

2017-08-02

生物创新药细分市场战略投资展望——单克隆抗体药物篇

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生物创新药物是医药行业的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单抗克隆药物、蛋白药物、基因与核酸药物等,优良的政策将积极促进我国生物医药的高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令人期待。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生物靶向药物,具有特异性高、靶向性强和毒副作用低的特点,在治疗方面效果显着。伴随着抗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型抗体的不断出现,

2017-07-24

新型技术可实现一次性对成千上万个基因克隆并且表达

2017年7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特伦托大学、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LASSO克隆”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或能同时成功有效分离出成千上万个长的DNA序列,这要或许比以往任何技术都要强大,研究者表示,该技术能够加速蛋白质的产生,从而就能

2017-07-09

PLoS Comput Biol:出生之前所产生的免疫细胞克隆或会在机体中持续存在几十年

2017年7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俄罗斯科学院Shemyakin-Ovchinnikov有机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个体在出生前机体中所产生的关键免疫细胞或能一直存活到个体成年时期;相关研究或为科学家深入阐明免疫系统T细胞的功能提供新的思路,T细胞拥有一种特殊受体蛋白,其

2017-07-09

来自蛇毒的新型抗血栓药,效果更好毒性更低!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的新研究表明,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出了基于蛇毒的更安全的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称为血小板的血细胞聚集在一起并形成血块,并广泛用于治疗心脏病。损伤后过度出血是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台湾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与血小板表面的蛋白质糖蛋白VI(GPVI)相互作用的药物。小组早期的一项研究发现,Tropaglerix是Tropidol

2017-06-09

Science:针对药物BIA 10-2474的神经毒性提出一种潜在的新解释

2017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美国和意大利的一个大型的研究团队针对去年在法国开展的一项临床试验中发生的病人损伤和死亡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6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 reveals off-target proteins of the FAA

2017-06-10

Nature Communications:我国科学家克隆“国宝级”小麦雄性不育基因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付道林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克隆了太谷核不育基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为将来实现小麦等作物的杂交制种创造了条件。4月28日,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1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