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金属配合物免疫治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理想的肿瘤治疗不仅要破坏原发肿瘤,还要提高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原性,以达到良好的抗肿瘤免疫效果。近年来,光动力治疗(PDT)被证明也能产生免疫刺激,但肿瘤组织缺氧及极低的免疫原性严重制约了PDT过程中适应性免疫的充分激活。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在缺氧条件下仍具有较高的光动力效率、并能有效增强肿瘤免疫原性的新型光敏剂。近日,中山大学毛宗万教授、曹乾副教授团队设计开发了
Nature子刊:“金属骨头”—钛合金,可加速骨骼再生
医用钛合金不仅无毒、质量轻、抗腐蚀,而且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与人体骨结合的天然能力,可用作植入人体的植入物等,是很理想的医用金属材料。漫威宇宙的X战警系列电影,金刚狼的钛合金人骨大展神威,坚不可摧。如果我们在现实世界将医用钛合金,也同样换到身体里,或者说把自己的骨头换成钛合金骨头,那么我们是不是也会变得更加强大呢?天津大学、河北工业
Mol Pharmaceutics:放射性金属和放射性卤素组合或有望作为治疗癌症的新型潜在组合性疗法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Pharmaceutics上题为“68Ga- and 211At-Labeled RGD Peptides for Radiotheranostics with Multiradionuclid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金泽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调查了放射治疗诊断学的一种新策略,其涉及另一种组合:金属和卤素。
亚纳米尺度Cu3金属团簇抗菌催化材料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阳、博士研究生孟凡池等,与北京大学教授马丁、辽宁大学教授夏立新、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王宁、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姜政、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温晓东等合作,精准调控亚纳米尺度Cu金属团簇结构,构建出亚纳米尺度下原子级分散且全暴露Cu3团簇纳米酶,其表现出优异的模拟氧
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研发定位成像药物载体
据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消息,该学校生命化学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重金属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成功研发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技术,同时利用该技术研制出定位成像的药物搭载体。现有的物理化学方法合成金属纳米粒子难以在生物体内使用。普遍研究方向是通过生物技术将还原力强的蛋白质对金属纳米粒子进行生物合成。但进行生物合成的微生物对金属种类和浓度限制较多
新研究提供调控大脑疾病中有毒蛋白质的分子机制
众所周知,细胞会自然衰老和死亡,但细胞蛋白质的适当调节对我们衰老时保持大脑健康至关重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蛋白质聚集体(或错误折叠蛋白质的团块碎片)扩散到邻近的细胞,但对这些有毒物质是如何转移的科学家们仍然知之甚少。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新布伦瑞克分校的研究人员首
氮掺杂增强金属纳米材料生物活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刘晶课题组与济南大学副教授于欣等合作,在脂质体包覆的氮掺杂钛基纳米材料酶活性增强用于肿瘤治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itanium Nitride Nanozyme for pH-Responsive and Irradiation Enhanced Cascade Catal
有机-金属杂化体对核酸四链体-双链杂化体的选择性结合和溶液结构
核酸二级结构的形成对其在体内的生物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四链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核酸二级结构已被发现存在于基因中具有重要功能的特定区域。G-四链体的折叠和展开影响着基因表达、基因组稳定性和端粒酶活性。含有互补碱基对的富鸟嘌呤寡核苷酸序列可以形成四链体-双链杂化体(QDHs)。在脑组织和肿瘤相关基因中发现了高频率的可形成QDH的序列。G-四链体的折叠和展开的
:揭示金属钌配合物诱导DNA相分离微观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组研究员李国辉团队与中山大学教授毛宗万团队合作,在揭示金属钌配合物诱导DNA相分离微观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在正确的时间及空间实现一定秩序的聚集以达到“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的现象调节着诸多细胞活动,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金属有机骨架(MOFs)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在局部药物递送中,由于细胞内环境的复杂性,开发合适且可靠的平台进行可视化药物释放具有较强需求。实现可视化药物释放将对解释细胞摄取的机制和指导新药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多样的组分、高比表面积、可调的孔隙和容易的修饰位点,并且能够实现目标物质的有效限域或负载,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较大应用前景。近年来通过对微观形貌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