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Zootaxa:发现网蝽科昆虫新种

网蝽科(Tingidae)包括微小至小型的昆虫,体长一般为3.0-4.0mm,最大者可达7.0mm,小者只有2.0mm;因其头胸背面、前胸背板和翅上有许多网状花纹而得名“网蝽”。该类昆虫体小,肉眼不易观察,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独特的美丽。

2013-01-11

PNAS:昆虫最大尺寸的决定因素

一项刊登在PNAS上的研究提出,直到空中捕食者和竞争对手出现之前,史前的高含氧量可能帮助了翼展长达70厘米的巨型昆虫的进化。为了理解决定昆虫最大尺寸的因素,Matthew Clapham 和Jered Karr编纂了一个翼的长度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过去3.2亿年的10500多个昆虫化石。 这组作者发现,在头1.5亿年的昆虫进化中,昆虫尺寸与大气氧浓度相对应,但是之后与氧浓度就不再关联了。

2012-11-18

Mol Ecol:陈晓亚等植物次生代谢物影响昆虫对农药耐受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陈晓亚研究组在Molecular Ecology杂志发表 “Gossypol-enhanced P450 gene pool contributes to cotton bollworm tolerance to a pyrethroid insecticide”的研究论文。

2012-09-05

PNAS:昆虫抗冻蛋白如何工作

某些植物、昆虫和动物制造抗冻蛋白从而在冰点以下的温度中生存,一项研究帮助解释了某些最强大的天然抗冻蛋白如何工作。Konrad Meister及其同事把他们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火红色的加拿大拟步甲虫(Dendroides canadensis)上,这种甲虫的过冬幼虫会制造超活性的抗冻蛋白。这组作者使用一种称为太赫兹光谱的技术在分子水平上观察了这种幼虫的蛋白和水的动态。

2013-01-04

Nat Commun:全球变暖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据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昆虫物种在欧洲的分布取决于昆虫的身体颜色和环境温度。这些结果为预测气候变化对昆虫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潜在手段。

2014-05-28

Biol Invasions:卢新民研究组植物与天敌昆虫互作关系研究取得进展

由于逃逸了原产地具协同进化历史、专一性天敌的调控,外来植物改变资源分配策略,将部分原本用于防御的资源用于生长,取得相对于本地植物较强的竞争优势,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但是,伴随入侵时间推移,一些本地天敌将在入侵植物上聚集,建立新的植物-天敌互作关系;同时,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引入外来植物专一性天敌,重新构建植物-天敌互作关系,因而外来植物逃逸天敌调控只是暂时的。

2012-11-18

首个白蚁基因组被成功破译 为社会性昆虫进化研究提供新线索

与蚂蚁和蜜蜂一样,白蚁也是社会性昆虫的一员。在白蚁的社会等级和生殖分工中,仅有少数的个体(称作蚁后和蚁王)拥有生殖能力,其它个体(工蚁和兵蚁)则从事觅食、保育或者防御等非生殖类的工作。社会性的群体生活

2014-05-25

Nat Commun:由昆虫得到启发的抗菌表面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报告了用“黑硅”做成的一种合成抗菌表面。这种材料是从蜻蜓翅膀的表面得到灵感的(蜻蜓翅膀已知有天然抗菌特性),并且可能会导致其他仿生抗菌表面的研发。

2013-12-03

PNAS:昆虫如何重构机体?

小孩发现一条胖毛毛虫,并将毛毛虫放到装有小树枝和树叶的罐子里养起来,有一天,他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只见一个巧妙但明显没有生命的东西挂在小树枝上,这对小朋友来说太神奇了,可对昆虫来说这是生命的一个特定时刻。 当罐子被遗忘不久,玻璃壁的轻轻碰击声又会唤起孩子们的新关注:罐子里有一只翅膀易碎的蝴蝶或一只具条纹触角的暗蛾。 这些转变是如此惊人,以致孩子们会有一种敬畏的反应。

2012-03-07

PNAS:昆虫从细菌获得降解咖啡豆的基因

在哥伦比亚,因为咖啡果小蠹(coffee berry borer beetle)吞食而被丢弃的咖啡植物。图片来自Flicker|Neil Palmer。 平行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也称侧向基因转移(lateral gene transfer),就是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遗传物质交换。这种过程在动物中比较少见,但是一旦被鉴定出,它们就经常产生未知的生态意义。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