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蜂群多样性和寄生致病菌的数量呈负相关
近日,来自印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蜂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表示蜂群的多样性越高将会导致寄生的致病菌越少,并且有益菌会增多,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国际杂志PLoS One上。
Nat Com:徐涛等发现新的神经分子回路影响线虫抉择行为
Flip-Flop回路调节线虫行为示意图。(a) 相互拮抗的感觉信号输入调节进食行为的回路示意图,实线表示神经元之间直接连接,虚线表示间接连接。(b) 感觉信号调节进食的回路与Flip-Flop电路对比。
Proteomics:刘平生等确定线虫脂滴的标记蛋白
4月9日,分子细胞蛋白质组学杂志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平生研究组的成果,首次纯化了线虫脂滴并完成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确定了线虫脂滴的标记蛋白。 脂滴是生物体内脂质存储的主要场所,从原核生物细菌到高等动物人都有脂滴的存在。脂代谢的异常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在内的多种代谢类疾病。
:怪异寄生行为打破传统寄生规律
寄生虫(Xenos vesparum)幼虫跳到欧洲造纸胡蜂身上,藏于工蜂腹部,在那里它可以以宿主的血液为食 被感染的工蜂聚集到一起交配,不过不是它们自己交配,而是寄生虫在交配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昆虫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寄生虫(Xenos vesparum)感染欧洲造纸胡蜂后,能够彻底改变欧洲造纸胡蜂的身体和行为,让它们完全听从自己的命令。
:用寄生虫作载体为牛打疫苗
一提起寄生虫,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它们引发的各种疾病,其实寄生虫有时也有巧用途。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就利用一种在牛体内生活的寄生虫为载体,给牛接种了能预防相关疾病的疫苗。 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网络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病原学》中报告说,这种可用作疫苗载体的寄生虫名为“泰氏锥虫”。它是一种无害寄生虫,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它携带具有疫苗效果的物质并能够在牛体内释放。
PLoS Pathog:揭秘血清素促进寄生虫运动的机制 为开发寄生虫靶向疗法提供思路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麦基尔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控制寄生虫运动的新型分子路径,由于协调运动对于寄生虫的生活周期非常关键,因此该分子路径的蛋白或许可以帮助研究者开发出新型的靶点药物。
Nature Communications:疟疾寄生虫喜欢年轻的血细胞
人类更多地接触猕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可能会导致其入侵较老血细胞的能力增强。由于这些寄生虫目前喜欢较年轻的血细胞,所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这项研究表明,“诺氏疟原虫”在人体中的毒性及其传播能力今后可能会增强。 Caeul Lim及其同事报告说,“诺氏疟原虫”在人血中生长状况差是由于它喜欢入侵一个年轻亚类的细胞。
PNAS:线虫神经细胞迁移研究取得新进展
6月19日,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欧光朔课题组关于线虫神经细胞定向迁移的研究成果。 线虫右侧的神经前体细胞QR及其后代细胞(QR.x)向线虫的头部迁移,而左侧的神经前体细胞QL及其后代细胞(QL.x)向线虫尾部迁移(图A)。Wnt信号通路和Hox基因mab-5调控QL.x 向线虫尾部的迁移,而关于调控QR.x向线虫头部迁移的研究相对缺乏。
吉林农大研究自复寄生蜂超寄生行为获进展
来自吉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evaluationoftheValueofAutoparasitoidsinBiologicalControl”的文章,系统准确地研究了自复寄生蜂的超寄生行为,对重新认识自复寄生蜂的进化地位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One杂志上。
加州大学提出癌症是新进化寄生物种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癌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都急剧攀升,这使得癌症研究变得更加迫切。对于癌症生物学的研究让科学家们了解更多癌症的真相,比如说,多种遗传变异,多种表观遗传学变异等等,但是至今科学家们还并不清楚癌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